返回列表 发帖

前苏卫国战争歌曲欣赏(不断添加中……)

文化史上最有光芒的、无可重复的艺术珍品──前苏卫国战争歌曲欣赏fficeffice" />

 

苏联卫国战争歌曲是20世纪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有光芒的、无可重复的艺术珍品。 苏德战争的各个阶段,都在歌曲中得到艺术地反映。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联人民当时的思想感情、情绪、愿望和意志。战时的歌曲足以组成苏联卫国战争的一部歌曲编年史

这些战争歌曲是俄罗斯民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创作出的歌曲,往往充满着英勇悲壮之情、忠烈赤诚之心、惜别留恋之爱,既有超凡大度的阳刚之气,又有细腻入微的深沉之爱,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这些作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以来,一直成为了影响中国两代人的著名歌曲,这些歌曲也从流行开始,进入了经典行列。

这个专辑的选曲既有象苏军之歌莫斯科保卫者之歌、这类气势磅礴的颂歌,还有大量的富有战争抒情味的歌曲,如莫斯科保卫者之歌请让我们吸支烟、、我最亲爱的人灯光 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等等。

 

神圣的战争
海港之夜

莫斯科保卫者之歌
再见,城市和乡村
歌唱德涅泊尔河
唱吧,我的手风琴

茶炊火枪
请让我们吸支烟
勃良斯克大森林
我最亲爱的人
苏军之歌
灯光

小路
我的莫斯科

窑洞里

战斗友谊之歌

再见,起伏的群山

喀秋莎

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

道路

同团的战友你们如今在何方

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

回复 1# 大漠孤烟 

 

       01。 神圣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欧洲西线:

1938
9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欧洲东线:

1941
6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入苏联。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对苏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将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趋直入,粉碎苏军抵抗,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瘫痪苏联经济,从而击败苏联。

中国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民共伤亡1800余万,军队伤亡38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日军被中国军队歼灭133万余人(不包括在东北地区前6年伤亡数和在滇缅作战中被中国军队毙伤数)。日本战败后,向中国军队投降的日军共128

太平洋战争:

1940
年以后,日本为摆脱侵华战争僵局,改善战略态势,决定乘欧洲战事正酣之机,夺取英、美、荷在亚洲的殖民地,掠夺东南亚战略物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12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率领下,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战果,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战斗力。遂后,日军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亚,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神圣的战争,就是一场人类为了捍卫自由和尊严的战争。这支歌曲第一次演出,是在在莫斯科保卫战打得最艰苦的时刻,合唱队来到了在莫斯科前沿阵地,前线指挥员罗科索夫斯基命令所有电话都接通到前线,将这支歌传输到前线战壕中

……

TOP

           02。海港之夜(大漠孤烟制作)

 

 

《海港之夜》

 

卫国战争的第二个月,德国侵略者已经逼近了列宁格勒城下。希特勒命令冯·瑞布元帅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要拿下涅瓦河畔这个城市。
列宁格勒的工人、学者、大学生和文艺工作者纷纷组成了志愿队伍去参加构筑城防工事,要把城市变成不可摧毁的堡垒。
   
8月的一个傍晚。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在一个港口帮助装卸木材。尽管距离战线不远,但这时候却显得分外宁静,只有偶尔可听到远处沉闷的炮声。锚地泊着一艘布雷舰,从舰上送来手风琴声和忧郁的真挚的歌声。
   
作曲家后来回忆道:我们的工作结束了,久久地听着海员们的歌唱,我想,也许他们明天就要踏上危险的征途,要是我把今天这个意想不到的宁静美好的夜晚写成歌曲的话该有多好。并且这首歌应当是抒情性的或真挚的......不知怎么地,我心里自然而然涌出了一句歌词:啊,别了,亲爱的海港!’......从港口回到家,坐下来就开始写曲。过两天,歌曲写成了。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把自己的构思告诉诗人阿.丘尔庚,丘尔庚很快填上了歌词。作曲家把歌曲拿给了文艺界的朋友们看,许多人认为这首歌不合时代,在如此严峻的年月里,它未免过于宁静、抒情和忧伤了。

   
半年过去了,1942年春,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率演出小组去加里宁战线,一天,他们在距前沿阵地只有一公里半的窑洞里为战士们演出。全部节目演完之后,战士们还要求唱一些动心的歌曲,于是作曲家想起了那首《海港之夜》。
    “
于是我唱起了啊,别了,亲爱的海港......’窑洞里的战士不多,约三四十个,从第二段起,他们就开始跟着我唱起来,我感觉到歌曲是受欢迎的,它扣动了人们的心弦,它有生存的权利。
   
从这次不寻常的首次演唱后,歌曲口口相传,从一条战线流传到另一个战场,不久全苏广播合唱团在广播中演唱了这首歌,全国都开始唱了起来。最值得纪念的是:1942年在被法西斯军队围困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还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印刷出版了《海港之夜》的歌片。

 

TOP

回复 3# 大漠孤烟

 

                03。鹤群(大漠孤烟制作)

 

 

 

 

  这首歌是扬·弗伦凯尔的代表作。关于这首歌的创作经过,作曲家这样写道:有一回,别尔涅斯(按:苏联著名影星和歌星)打电话给我,在电话里念了一首诗,那是拉苏尔·甘姆查托夫(1923-,著名达格斯坦诗人,苏联国家文艺奖金和列宁文艺奖金获得者)的作品,登载在《新世界》杂志上。别尔涅斯要我为这首诗谱曲,我写了好久,歌曲还是没有搞出来。我感到苦恼,一直在考虑。终于想出用无词吟唱引出后面的歌声,用音乐语言表达我所感受和理解的诗的形象和情绪。我立即打电话把别尔涅斯叫来,我和小女儿弹着吉它唱了《鹤群》。别尔涅斯听完了大叫起来,开始逐字逐句认真学唱,当时他正抱病在身。
   
《鹤群》第一次演唱是在《共青团真理报》举办的战场老兵的传统见面会上。当时科涅夫元帅和其他部队首长也在。一曲终了,场内久久一片寂静,而后科涅夫元帅含着眼泪紧紧拥抱演唱者别尔涅斯,连声说:谢谢!谢谢!

   
《鹤群》是诗人参加广岛的世界禁止原子弹大会有感而作(歌词只选用了部份诗行),是一曲阵亡将士的安魂曲。但这安魂曲不是森严的,而是抒情的,渗透着人们的感恩之情和永恒的纪念,以及民间对待死亡的达观的态度。

马尔克·别尔涅斯录制《鹤群》的时候,病的很严重。尤里·拉比诺维奇(苏联作曲家,功勋演员——译者注)这样写道:别尔涅斯听了歌曲之后,立即要求大家要赶紧录制歌曲。正如扬(弗伦克尔)说的,他预见到了他自己的离去,并且想要以这首歌作为他生命的句号。别尔涅斯的录音是非常艰难的,但他强忍着病痛录下了《鹤群》,事实上,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首歌曲了。

      
马尔克·别尔涅斯用他特殊、自然的方法完美地表现了《鹤群》。他不仅仅是在唱,不仅仅是把歌词唱出来,有更多词更像是出来的。歌中的每个单词都充满了力量,一些细节更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歌迅速走红,被许多艺术家反复演绎。

      
之后的几年,苏联为纪念1941年至1945年的战斗,为歌曲《鹤群》立碑,纪念碑的中央是飞翔的鹤群。因为这首歌曲,鹤,成了悼念卫国战争牺牲者的象征。

      2003
年,英国歌手在他的专辑雪上之心(Heart On Snow中,用英语演唱了这首歌曲。

fficeffice" /> 

 

TOP

回复 4# 大漠孤烟

 

            04。卡秋莎(大漠孤烟制作)fficeffice" />

 

 

 

在卫国战争中,这支歌曲的威力,可能与那种叫做卡秋莎的火箭炮不相上下

 

历史回眸:《卡秋莎》之歌探源

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

    

  歌曲《卡秋莎》是一首1938年诞生于苏联,而在卫国战争期间红军指战员中得到广泛流传的抒情歌曲。词作者是伊萨科夫斯基,作曲者是勃朗捷尔。歌曲感情质朴、曲调流畅、结构简明、词曲都同俄罗斯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这支歌不胫而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则是这支歌的内容:它希望身在边疆的战士坚守岗位、保卫祖国,转达姑娘将永远爱他的倾心表白,这对每一个投身卫国战争的战士来说都是感到亲切和鼓舞的。“卡秋莎”是一位姑娘的名字,歌曲在卫国战争期间曾出现十余种歌词变体。歌曲的深入人心使后来战士们把他们最心爱的武器——火箭炮,也称为“卡秋莎”。歌曲《卡秋莎》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卡秋莎》在中国早已成为一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歌曲。 

    《卡秋莎》这首歌不仅词曲俱佳,而且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前苏联,千百万人把歌曲中的女主人公卡秋莎当作栩栩如生的姑娘,一个深深爱着战士的姑娘,她执著地等待着前线恋人的来信。战争期间,有许多红军战士通过报社给姑娘写信,倾诉衷肠。 

    在莫斯科文学博物馆,记者抄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我们大家都爱着《卡秋莎》,她是我们的心上人,我们爱听她唱歌,敌人听了魂飞胆破,战士听了更勇敢地去战斗。” 

    战争中,战士们模仿歌曲《卡秋莎》的曲调,自添新词。虽然歌词不甚成熟,但都是肺腑之言。他们把填写的歌词献给了自己心爱的姑娘,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一位不知姓名的士兵在信中这样请求卡秋莎:“如果流弹突然击中我,亲爱的卡秋莎,你不要悲伤,请把我的所有情况告诉后人。”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这些在战壕里被战士广为传唱的淳朴歌词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直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重读这些词句仍让人激动不已。 

    在前线,确有不少与歌曲中女主人公同名的真实女英雄。卡秋莎·帕斯图申科上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一名机枪手,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勇敢,她消灭了许多德寇,被授予红星奖章。 

    1943年1月10日,苏军第44集团军《冲锋》报上发表了一首赞美卡秋莎·帕斯图申科的诗歌。诗歌这样写到:“我们爱唱卡秋莎姑娘的歌,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又出现在小河的陡岸上。请听一首关于卡秋莎姑娘的新歌,她纯真无邪,但又很坚强。当敌人成群结队冲上来的时候,突然机关枪停止了射击,我们的姑娘卡秋莎,一位纯真的姑娘,冲上前去,端起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 

    战争年代,战士们还用《卡秋莎》的曲调,自编了这样的歌词:“我们的樱桃花园鲜花盛开,河上飘着浓雾,卡秋莎·伊万诺娃来到了又高又陡的河岸上,她决心向敌人复仇,在战斗中,她英勇杀敌,为了保卫亲爱的祖国。” 

    其实,卡秋莎·伊万诺娃至今健在,她生活在克拉斯诺达尔边区的一个农村里。年轻时,她和歌曲中的原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她机智勇敢、朴实纯真,美丽动人。当年还是中学生的卡秋莎自愿报名上了前线,参军后,她立即随部队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她当过卫生员、机枪手,后来又作为空军飞行团的通信兵,随部队从伏尔加河一直打到巴尔干。她荣获了许多奖章,多次得到了部队首长的奖赏。战争中,卡秋莎·伊万诺娃嫁给了军官叶廖缅科。前不久,一位俄罗斯记者到叶廖缅科家采访,老人们和记者一起回忆着往事。卡秋莎·伊万诺娃让记者看了她从战争年代保存至今的关于她的诗歌手稿。由于时间久远,手稿的纸张都发黄了。上面还有一坦克兵军官写的附笔,证明这首歌写的就是卡秋莎·伊万诺娃。 

    一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最近给报社写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在战斗间隙时刻,我们的战士听到了从不远的德军战壕传来的《卡秋莎》歌曲声。原来,德寇在用手摇留声机播放《卡秋莎》唱片,他们放了一遍又一遍。这下子可把我们的战士惹火了。怎么能让这些无耻的德寇播放我们的《卡秋莎》呢!绝对不能!我们要从敌人手中夺回《卡秋莎》。” 

    浓浓夜色中,红军战士向德军发起了闪电般的突袭,德寇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儿,红军战士已从他们手中夺回了留声机和《卡秋莎》唱片。 

    家住在俄罗斯沃罗涅日市的柳德米拉·日古乔娃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经历了白天激烈战斗的防线前沿,黄昏时像死一般的寂静。突然,德军阵地传来了大功率扬声器的喧嚣声。他们在播放我们红军战士非常喜爱的歌曲《卡秋莎》。战士们一下子不知所措。突然,乐曲停了下来,扬声器里传来德寇的劝降声:“俄罗斯士兵门!到我们这来吧!我们这里有伏特加,有香肠。俄罗斯完蛋啦!”随后,德寇就又开始播放《卡秋莎》乐曲。战士们义愤填膺。黎明时分,在我们分队的后方出现了一队队重型武器汽车的身影,汽车分散排开,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突然,火箭炮齐鸣。这就是我们的“卡秋莎”火箭炮在齐声歌唱,这是进攻的信号!战壕里,欢笑声和“乌啦”的欢呼声汇成一片。战士们在“卡秋莎”的轰鸣下,向敌人的阵地发起了猛攻…… 

    在同德寇浴血奋战的日子里,诞生了许多歌唱“卡秋莎”火箭炮的歌曲。如“在海上,在陆地,战斗在激烈进行,到处都是‘卡秋莎’在轰鸣,‘卡秋莎’的歌声在卡卢加,在图拉,在奥廖尔上空如雷鸣。”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但“卡秋莎”的身影至今仍在俄罗斯大地上到处可见。在奥廖尔州的奥列沃村头,在卫国战争期间生产“卡秋莎”火箭炮的乌拉尔压缩机工厂前广场上都高高耸立着“卡秋莎”火箭炮的模型。 

    在战斗间隙的短暂时刻,战士们低声吟唱着自编的《卡秋莎》。歌中唱道,妈妈叮嘱在前线的儿子要成为勇敢的士兵,要狠狠打击敌人,早点打胜仗,把儿子在信中常常提到的“卡秋莎”带回家来。只是“卡秋莎”不是妈妈想象中的一位姑娘,而是威力无比的“卡秋莎”火箭炮。 

    战士们还把母子通信的内容编成了歌曲传唱:“亲爱的万尼亚,请你告诉我,你那儿的情况如何?告诉我,你打仗如何?你打死了多少德寇,你在前线爱上的卡秋莎长得如何?”“妈妈,您听亲儿子说,我毫不隐瞒地对您说,这样的女友我从生下来就没有遇见过。我承认,卡秋莎对我来说既可爱又珍贵,我们的友谊和爱情让德寇的日子不好过!” 

    词作者希什里亚科夫当年是一名机枪手。卫国战争胜利后,他返回家乡,他身残志不残,在集体农庄主席的位子上一干就是25年。最近,他给报社写信说:“今天,连我自己也不能相信,当年作为普通一兵,又在险恶的战争条件下,我怎么能从事文学创作?在战斗的短暂间隙,在简陋的掩体里,诞生了富有诗意的歌词。我把歌词写在用胶合板制作的小木板上,我常把小木板藏在装防毒面具的书包里,我把书包挎在左肩。小木板很方便,既当纸,又当桌。当歌词经过反复修饰定稿后,我再把歌词抄在白纸上。然后我用刀把小板刮干净,再写新的歌词。” 

    战士们的《卡秋莎》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来源:《光明日报》 2002年5月24日

TOP

回复 5# 大漠孤烟

 

             05。在窑洞里 (大漠孤烟制作)

 

 

 

 

词作者阿·苏尔柯夫(1899-1983)是苏联的著名诗人,卫国战争时期他是《红军真理报》的一名军事记者。这首诗原先并不是专为歌曲而写的。是诗人于194111月在伊斯特拉市近郊写给妻子的家信中附着的一首小诗。当时战事失利,诗人和一个近卫军团的司令部一起刚刚突围出来,沉重的心情使他写下了这样的诗行:去你身边有多么困难,距离死亡却近在眼前。(诗歌后来在1946年获斯大林文艺奖。)
   
约摸两三个月以后,以海军少校军衔在海军总政治部任音乐顾问的冈·李斯托夫到《红军真理报》编辑部去找歌曲素材,遇到了苏尔柯夫。苏尔柯夫想起那首寄给妻子的小诗来,就转抄给李斯托夫。
   
作曲家后来回忆道:诗歌以它那富于感情的力量打动了我,用真诚感动了我,在我心中激起反响。当时的情势令人焦虑不安:德国人兵临莫斯科城下,我在前线,家里人疏散去大后方。我认为当时没有一个人精神上不感到痛苦……”
   
一星期后,李斯托夫再一次去到编辑部,弹着吉它唱了这首新歌。大家屏息敛气听着,随后请求他写下来。作曲家随手拿起一张白纸,划上五线谱表,记下了曲调。不过他从心底里不相信这首歌会流行开来,因为他认为时代似乎更需要另一类歌曲——激昂的进行曲。而当一个战地报纸的工作人员把它拿去给《共青团真理报》发表后,这首令人感到无比温暖的歌曲竟然在充斥着血与火的年代中广泛传唱开来。

    “
我在战争期间写过不少歌曲,但没有一首及得上这首歌受人喜爱。李斯托夫后来写道:我用《窑洞里》这首歌在194211月迎接从被包围的列宁格勒战斗归来的飞行员。我和波罗的海的潜水员同唱这首《窑洞里》。我永远不会忘记1943年在北方舰队的三人合唱——北方舰队岸防炮兵部队指挥员波诺切夫内伊、诗人列别杰夫-库马契和我。……”fficeffice" />

TOP

            06。道路(中文)

 

 

回复 6# 大漠孤烟

 

苏联卫国战争年代歌曲《哦,道路》(大漠孤烟制作)

 

 

 

 

《道路》是苏军元帅朱可夫最喜爱的三首战时歌曲之一。《神圣的战争》《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是另两首。他说:“这些都是不朽的歌曲!为什么?因为歌曲反映了人民的伟大心灵”。

 

 

 

TOP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把自己的构思告诉诗人阿.丘尔庚,丘尔庚很快填上了歌词。作曲家把歌曲拿给了文艺界的朋友们看,许多人认为这首歌不合时代,在如此严峻的年月里,它未免过于宁静、抒情和忧伤了。

      
      最喜欢听这首《海港之夜》,让人联想多多……

快乐开心每一天

TOP

        谢谢大漠孤烟,你真是有心人,很懂得音乐欣赏,谢谢总是关注着文艺广场!
快乐开心每一天

TOP

回复 9# 古潭静子

               大漠兄有心,不但贴上了每首歌的视频MTV,还不厌其烦的详尽介绍了每首歌的出处,给我等读少了书的又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大哥对我们文艺广场的真的是尽心尽力地帮衬,我们感激不尽。大哥的才学和胸怀更是令人敬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朵朵的网易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tandasan67890/朵朵的我乐地盘http://xiaoduoss.56.com/搜狐博客像册--湖南老知青的花园http://pp.sohu.com/member/yianhuashengkai

TOP

回复 10# 朵朵

 

07。苏联卫国战争年代的歌曲:《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

 

 

 

(虹叶组合演唱)

 

 

KTV

 

 

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

又名:夜莺

作词:法第扬诺夫[]

作曲:索洛维约夫 - 谢多伊[]

译词:张洪模

配歌:张相影

演唱:虹叶组合

  

夜莺啊,夜莺,

你不要唱!

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

让他们睡一会儿吧!

春天已来到了战场,

战士们不能入梦乡,

这不是因为炮在响,

是因为夜莺又在唱,

难道你忘了是战场,

冒失的夜莺你还唱!

 

夜莺啊,夜莺,

你不要唱!

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

让他们睡一会儿吧!  

夜莺它管什么战场,

它为它的生活在歌唱,

战士们想起家乡,

家门前碧绿的花园里,

有夜莺整夜在歌唱,

还有人等我们回家乡。

  

夜莺啊,夜莺,

你不要唱!

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

让他们睡一会儿吧!

明天我们又要拿起枪,

生活使我们这样,

离别了妻子和田园,

坚强地走上战场,

战斗里步步前进,

我们要打回家乡!

 

 

 

 

    当咆哮的枪炮声暂时停息,当激烈的厮杀告一段落,疲惫的战士们终于可以在夜幕的庇护下稍稍放松白天那紧绷着的神经,但夜莺的歌声却又勾起他们无比的惆怅与感伤。白天的战场上死亡之神在飞翔,呼啸的炮弹夺走了战友的生命,摧残着祖国的大地,但战士们却毫不退缩,前赴后继地冲向战场。勇士的心不会为险恶的环境而颤抖,勇士的泪也不会为死亡的恐惧而流淌,但这夜莺的歌声却不一样。这婉转而又动人的夜莺的歌声啊,为什么要在这残酷的战场上唱响?你本来应该回荡在战士们的家乡,回荡在家门前碧绿的花园里和村后那片美丽的白桦林。白桦林中静悄悄,只有心爱的姑娘在身旁,远处的村庄里,欢庆丰收的人们尽情歌舞,远远地飘来一阵欢快的手风琴声,在树林的枝叶间飞扬……fficeffice" />

    可是自从春天来到了战场,就再也看不见家乡碧绿的原野,再也听不到夜莺动听的歌唱。连天的炮火遮盖了夜莺的歌声,也悄悄地抹去了战士们心中原有的渴望,硝烟笼罩着家的方向,战士们似乎已经离和平太远了,家乡的手风琴声穿不过这浓浓的硝烟的幕墙。但当炮火停息,夜莺就又开始歌唱,声音就好像和家乡的一样。刹那间,硝烟散去,战士们仿佛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家乡,看到家门前的小路,看到母亲亲切的脸庞。无限的伤感涌上心头,他们多么怀念和平的时光!多么想立刻回到亲人的身旁!可这里是战场,过去的一切已经被侵略者的炮声打破了。他们不能够回家乡,因为假如后退,他们就会永远失去家乡,永远失去心中那美好的记忆和希望。他们过去也许不曾注意那简单而平静的生活,但现在它却变得那样地美好,他们过去也许也浪费过年少的时光,但现在却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把那段生活牢牢地刻在自己的心房,生怕有一天醒来时,记忆只能在敌人战车碾过的废墟上彷徨。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硝烟会重新笼罩战场,炮火将再次掩盖夜莺的歌唱。战士们又将拿起武器,英勇战斗。离别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来到这冰火交织的战场,是为了家门前的花园永远那样碧绿,是为了每个夜晚都能再听见夜莺的歌唱……所以,请夜莺你不要再歌唱,战士们不忍心再回忆那份沉重的思念和忧伤。但是,夜莺,也希望你再继续唱,你的歌声远胜过一切豪言壮语的动员令,只要心中还记着你的歌声,战士们就永远也不会忘记家乡,永远也不会失去对胜利的希望!

    这首歌是朱可夫元帅最喜欢的歌曲之一。它没有激动人心的旋律和歌词,它的曲调仿佛深夜的白桦林般安静。但是它却饱含着最为真挚也最为深切的情感。诚然,进行曲的节奏容易使人兴奋,昂扬的旋律可以令人激动,豪壮的歌词能够让人热血沸腾。但这些远不是战斗歌曲的全部,战士的铁骨自然令人钦佩,但男儿的柔情更是令人刻骨铭心。这首《春来来到我们的战场上》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描绘了战士们的战斗生活和内心世界。它宁静而动人的旋律里饱含着战士们心中对祖国,故乡和亲人无限的热爱,也饱含着他们的英勇无畏,一腔热血。在苏联卫国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里,它一定激励了无数青年战士,为了祖国和故乡浴血奋战,为了和平和安宁勇往直前。直到今天,我们听见它的时候,还能够感觉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感觉到和平的美好,也感觉到保家卫国的战士们心中那无比的刚毅,那无限的柔情。

 

TOP

谢谢大漠孤烟,你使我们更深地了解了这些不朽的歌曲。

TOP

回复 12# 广林

 

08。共青团员之歌(廖昌永演唱)

 

 

《共青团员之歌》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苏联歌曲之一。

《共青团员之歌》采用旋律小调写成,共32小节,结构严谨,素材简洁,个性鲜明,在我国的演唱版本极多,遗憾的是精品甚少。就个人而言,我欣赏的是男声合唱,或者是有领唱的合唱。在中文演唱里,最好的是中国音协爱乐男声合唱团的广州演出,除此以外无出其右! fficeffice" />

前奏的八小节纯属钢琴的敲击,落地有声。紧接着,合唱分为两段,以进行曲节奏开始。

第一段演唱里的“发出警报,穿好军装……踏上征途,万众一心”,每字一拍一音,铿锵坚定,斩钉截铁,义无反顾,犹如部队奔赴殊死搏斗的战场,充满决心和力量!结尾处,当重复“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时,音量一转为轻柔洋溢着共青团员们对慈爱母亲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而“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则因为歌词意义的需要而恢复正常。

第二段的前奏系钢琴的敲击,合唱的节奏依然,然而,音量却陡然转轻,似乎在表明共青团员的殷切心声。演唱到“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以后,除“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外,音量又恢复到正常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合唱结尾处特意再次重复了最后四句。在演唱再见了亲爱的故乡”时,作了一个意味深长拉长,情真意切地揭示了共青团员们的心中对于故乡的无限依恋。紧接着,一个短暂的休止后,下一句“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则将音量放大到最高,阐明了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念,而“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最终的“吧”,声音越来越轻,仿佛母亲在目送队伍远去,最终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如此别出心裁的演唱手段,大大深化了艺术感染力。

合唱时而充满阳刚,仿佛战斗的号角;时而深切柔情,仿佛心灵的呼唤。音量、情绪随歌曲内在的要求起伏,令听众的心灵跌宕,一起去领略、去感悟、去热血沸腾,展示了歌曲巨大的感召力。

中国音协爱乐男声合唱团的演唱中,将“共青团员”改成了“团员”,没有影响词义,应当认同。

歌曲演唱的灵魂是感情。没有真切的感情,再好的歌声也苍白无力。200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也曾演唱过共青团员之歌》,由杨洪基和蔡国庆领唱。杨洪基的演唱坚定宏亮,底气十足,燃烧着战斗的激情,而蔡的演唱不脱通俗唱法,过程中至少有三个字还毫无必要地加入了装饰音,使歌曲顿失原味,沦为陪衬。所以,在公开演出这类歌曲前,歌唱家最好事先多看一些苏联卫国战争电影或者书籍资料,以加深对于歌曲内在意义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把握手法。

回到上世纪1950年,再听苏联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的录音,拉祖莫夫斯基领唱的《共青团员之歌》,味道醇正,虽然,那时的录音设备落后而有些噪音。

至于录像原唱,笔者最欣赏的是以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以察里津战役为背景的《共青团员之歌》的视频:红军骑兵部队进攻的气势排山倒海,为首拔剑指挥冲锋的是伟大的苏联红军元帅、第一骑兵军政委伏罗希罗夫。听着雄壮的歌声,看着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壮阔场面,实在过瘾。重复的部分则是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里,布尔什维克冲进冬宫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将绝大多数的外国歌曲一概排斥,其中,《共青团员之歌》也未能幸免。文革以后,《共青团员之歌》又重新回到了广大听众的面前,令人感慨万千!

时隔四十多年,现代青年对于这首当年的“流行”歌曲已经不甚了了,可谓遗憾!是当代教育里没有将这首歌曲列入教程吗?果真如此,则实在难以索解,应当迅速纠正! 今天,老一代的我们每当听到、唱到这首歌曲时,仍然深切地体验到那个时代催人奋进的伟大精神。可以肯定,这样的精神永垂不朽!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理念如何更迭,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坚信,《共青团员之歌》必将传承到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焕发意志,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不同事业、不同岗位上,去前赴后继、奋斗贡献。

 

摘自《

苏斯沁夫撰写的

战斗的号角——评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ЕСНЯ

 

http://wzs7200518.blog.sohu.com/138427496.html

 共青团员之歌(小合唱)

TOP

回复 13# 大漠孤烟

 

                  太阳落山

 

http://share.vrs.sohu.com/my/v.swf&id=3061487&skinNum=2&topBar=1

 

 

 太阳落山               高瓦连科夫    作词  勃兰切尔    作曲
       
苏联歌曲               高海珊`王毓麟 译词  方韧`屠咸若 配歌


     
太阳落在山的后面,在河滩上已经升起薄雾炊烟沿着道路,沿着草原,苏维埃战士正从战场返回家园.沿着道路,沿着草原,苏维埃战士正从战场返回家园
.

     
因为日晒风吹雨打,战士们的军装已经褪了颜色英勇战斗,打击敌人,战士们用自己的胸膛保卫战旗.英勇战斗,打击敌人,战士们用自己的胸膛保卫战旗
.

     
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用生命来保卫边疆保卫家乡为了我们神圣的祖国,他们在战斗中战胜一切敌人.为了我们神圣的祖国,他们在战斗中战胜一切敌人
.

     
幸福道路通向家园,但是战士可以走遍海角天涯忠于斯大林,亲爱的领袖,他们都会穿过炮火再建功勋.忠于斯大林,亲爱的领袖,他们都会穿过炮火再建功勋
.

     
太阳落在山的后面,在河滩上已经升起薄雾炊烟沿着道路,沿着草原,苏维埃战士正从战场返回家园.沿着道路,沿着草原,苏维埃战士正从战场返回家园
.

 

    09。太阳落山(大漠孤烟制作)



 

以男生小组唱为好,注意那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效果。

 

 

 

TOP

前苏联的歌曲真好听,感谢大漠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