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渐行渐远的女红用具----收藏贴

 

渐行渐远的女红用具  衡阳日报

      渐行渐远的女红用具/唐隆平  文


      今年春节下乡给长辈拜年,收藏到几件女红用具,诸如铜锤、针拔、浆糊刮之类。
      这些小件,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它们的用途。而在三十年以前,上溯到更远的年代,这些东西是家家都有的。
中国长达数千多年的农业社会,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剪缝纫等女红手艺。那时的男子择偶有“德,言,容,工”四个标准,其中的“工”即为女红。
旧时的人家只要有女人,这些女红用具就是必备的。做娘的,装针线活件的筐子里躺着它们;做女的,出嫁时,陪嫁的妆箧里也有它们的身影。
这次收集的小锤,连锤头带把长不过六寸,全为黄铜打造。
      锤头的两边刻有花纹,锤把做成竹节形,,锤把尾部做成一圆形宝顶,通体小巧玲珑。这是旧时制作衣服部件或者布鞋底鞋面时,用来敲平压紧布层的。
      浆糊刮两把,其一形似小铲,长不过五寸;其二为公鸡头部造型,两把都以黄铜打造。錾有飞鸟花朵图案,形象稚拙,线条流畅,有浓郁的民间图案装饰风味。顾名思义,这是做女工时,刮涂浆糊用的。旧时,做布鞋,鞋帮的面子里子是新布,中间夹的是旧布,先将旧布用浆糊贴在家里的木门页上,一层层的用浆糊往上贴,要贴两到三层,俗话称糊“布帮子”。干后取下来,便于剪裁成型,缝在鞋帮里,增加鞋面的厚度与牢度,耐穿保暖。
      针拔子,这是一个有两片弹性簧片的铜夹子。旧时布鞋底是用旧布一层层叠贴成,再用麻线缝起来,俗称“纳鞋底”一个鞋底要密密实实的纳上几百针。农闲时节,女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个个一手抓鞋底,一手握针线,伴随着抽扯麻线的“嗤嗤”声,她们一边说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边说着猪崽子最近又长了几斤……
      女人们纳鞋底时,往往先捏着针在头发上揩一两下,使钢针沾点头皮上的油脂,变得顺滑一点,然后用力把针扎进鞋底。如果针头到了另一面却扯不出来,这时候就要用针拔子将针夹紧,用力一扯,细小的钢针便要乖乖的出来。
      做针线活,是旧时女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千百年来,国人的每一件衣服鞋袜都是女人们一针一线缝起来的,她们从懂事起,就要穿针引线,从姑娘缝到老妪,一辈子的岁月就在这飞针走线中逝去。
      然而,身边的现实是,许多传统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而去。
      那天,我去看望一位老嫂子,好客的她端出一个果盒来,里面装的全是市场上买来的机制饼干、糖果,还张罗着要煮三鲜饺子给我们吃。
我不禁感慨良多,那些手工做成的农家食品哪里去了呢?
      就在几年前,还是这个老嫂子,招待客人用的全是她自己亲手做的烩杂:夹着芝麻和桔皮末的红薯片,糯米和豆浆做的糕点,糯米粉做的“螃蟹”等花样食品,高梁和糯米做的印粑粑……
      现代的快速生活节奏,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正在挤压着传统手工艺品的生存空间。日常生活所需随时能从市场上买到,又便宜又方便,谁还愿意吃那份苦?于是乎,年长的女人们放弃了女红,年少的女人们连学做女红的心思也没有了。
      女红既然远离女人,女红用具便要远离女人的生活,它们无所事事的躺在农家角落里,渐渐的满面灰垢尘土,。
      幸而,在近年来的收藏浪潮中,女红用具已经引起了收藏人士的注意。渐行渐远的女红用具,又通过收藏领域回归人们的视线。这是因为,女红用具实则就是女红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紧紧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深厚的社会文化一脉相承。其他民间艺术品上反映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女红用具上也大放光彩,所以令人无法忘怀。
       撰稿:唐隆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