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还要争议下去吗?
南京莫愁湖西岸,堆放了一堆“建筑垃圾”,据说是早年为纪念曾国藩而建造的“遗爱坊”的部分残骸。这堆以石柱,石块为主的“垃圾”,22年前修路时出土后,就堆放在这里了。
莫愁湖的工作人员表示:曾国藩在莫愁湖修建的亭台建筑现在都有保存,但这个石坊能否复建,是否落户莫愁湖,现在都不能确定。而且,除了资金等问题外,曾国藩是个富有争议的人。
在我年少时的记忆中,曾国藩原本是没有争议的。无产阶级革命人物叫他“曾剃头”,是镇压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刽子手。说他杀人无数,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就是个十恶不赦反动透顶的阶级敌人。
说他有争议,大概是“二次解放”以后“夸他”的人多啦,想留“尾巴”的也不少,才起了争议吧?
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建树,越来越为人所知,越来越为人所称道。一时间,有关曾老先生的评论也多了许多,而且褒多贬少。时至今日,很少有谁再刻意地贬低这位历史人物。至于学术界的研究,那就不在我的视野范围之内了
争议之说,只是偶见媒体,也只是在叙述那段历史的时候,提及一二。从各个版本的有关曾国藩生平的书籍来看,越发客观公正,少见非议。只是没有“正规文件”给他平反而已,是有些意味深长。
在争议之中,湖南的曾国藩故居修缮一新;在争议中,曾文正公的家书,文集也风靡一时。真有点“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管你喜爱不喜爱的意思。
曾国藩原本就是个文人。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反政府武装”威慑清廷统治的危难之际,他才投笔从戎,组建团练湘勇,与造反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经历“屡败屡战”,最终平息了当时的最大“动乱“。成为清朝“维稳”的第一大功臣。当然,也为后来的革命者留下了骂名。
曾国藩是吃朝廷俸禄的官员,是国家的“公务员”,必然要为国家分忧乃至捐躯。镇压危害国家政权且席卷半个中国的暴乱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攘外或者安内,都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匹夫尚且有责,何况曾国藩呢?
史学大家林立,专家学者如云,在下不想也无力引经据典花很多“笔墨”来为这位“维稳专家”讨什么公道了,只是调侃一番。
处在封建社会,处在暴乱的年代,对待那至今也无人看好的“洪氏天国”,非镇压而别无他途。这还要学者说吗?
或许是有历史渊源,或许曾有被弹压的痛楚,或许还有难言之隐?曾国藩“富有争议”之说一直在延续。其实这些年,也未见什么实质上的争议。只是有一条无形的绳索在束缚着一些人的思维罢了。在弘扬历史精英文化遗产的时候,不免有些掣肘。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无独有偶,另外一个历来被称作“民族英雄”的岳飞,也在某一动荡是时期被诬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刽子手”。文革期间,这位抗金攘外的岳老将军,也因曾镇压了洞庭杨幺起义而卷入了“安内”的“丑闻”,为此也曾一度蒙羞。
曾国藩的平息暴乱也好,岳飞的弹压起义也罢,都是在国家面临危险局面下的断然措施,他们是在维护国家稳定,简言之就是“维稳”。
一百五六十年前的维稳和现今的维稳手段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但也并非没有当年的影子,要不然“反恐”“防暴”的装甲车开上街头干嘛?
在经济转型阶段,我国确实存在不少不安定表现:征地死,拆迁死,截访死,跳桥死,自焚死,躲猫猫死,睡梦死,洗澡死,摔跤死不一而足。“稳定压倒一切”是这几年听的最多的宣传口号;“维稳”也执政者的重中之重。尽管如此维稳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人们还是需要稳定。
本文不是学术研究,也非议论时政,只是笑侃:何不借维稳之“东风”,为我们湖南这“维稳专家”曾国藩“彻底平反”呢?还需“留个尾巴”,继续争议?
(如此文不妥,尽管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