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一直在寻觅一种东西,它应有默默无闻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毅力,忍辱负重的精神;它最能形象地暗喻一些人的生活状态、思想、品格、精神、爱情,乃至整个人生。
苦苦寻觅了几十年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它就是“拱桥”。
拱桥,如明月,似彩虹。爱它气势如虹、身如晓月的身影,爱它默默无闻、坚贞不屈的脊梁,爱它忍辱负重、始终如一的品德,爱它甘当红娘,永不索取的清廉风格。
小时候,从书本上知道赵州桥举世闻名,芦沟桥的枪声打响了八年抗战第一枪。日思夜想,没想到,第一次见到北京的芦沟桥,眨眼已过去了五十多年。
那年刚满十六岁,第一次出远门。说实话,拱桥给我的感觉,除了历史悠久,气势宏伟,满腔激情外,至于它蕴含的感人故事,体现的中华民族智慧精神,却知之甚少。
第一次与拱桥亲密接触,是下放农村的时候。
我所在的生产队,被一条山沟里横冲出来的小河,一分为二。刘仙庵山脚下,离谢家老宅五十米外,有座单孔拱桥。桥宽丈余、高二丈、长约五丈,由近千块数百、上千斤重的花岗石砌筑而成。一眼望去,显得格外庄重、朴实、浑厚。桥的两头连接着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路,北接郴州,南通韶关。抗战期间,路被日本鬼子的马队踩踏的凸凹不平。
拱桥两边,各有棵苦楝子树,夏天,像两把巨大的遮阳伞。田间休息时,社员们常坐在拱桥上,天南地北地侃大山。月光下,清清的河水静静地流淌。只有晚饭后,姑娘们才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桥下,霹雳啪啦地用棒槌搥打衣裳,时不时地传出几声婉转动听的山歌。小伙们借着月色,以乘凉为借口,不时将石子抛到水中,溅起的水花打在姑娘红红润润的脸上,俏骂声中洋溢着会意的娇气。
时隔四十五年,当我再次来到拱桥脚下时,突然有种灵感让我震惊。
我站在水中,抚摸着那些上千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挺立着的巨石时,分明感觉到那是一只只手脚紧紧相连、用一个个弯曲的脊梁搭建成的人桥。它们的手脚,深深地扎根在河床的基石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春夏秋冬,不惧狂风暴雨,任凭洪水冲击,巍然屹立,毫不动摇。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马、牛、羊,从它弯曲的脊梁上踏过,它却从没轻易地哼过一声。
这是座极不显眼的拱桥,普通的就像旧社会的农村娃,连个象样的名字也没有。我在生产队呆过十五年,曾数万次地挑着重担;牵着牛,背着犁耙,在它弯曲的脊梁上走过。却从没认真地感受过它那像人脊梁一样的巨石是何感受。
2009 年10月,当我再次回到它身边时,一位老人告诉我,去年拱桥上有块巨石不堪重负,坠落水中。修复后,依然能见到它苍伤的痕迹。恰巧那年,我身患胆结石,胆被切除。
但愿这不是心灵感应吧。
我常想,在中国辽阔的江河中,耸立着成千上万座大大小小的拱桥,它们用数亿块的巨石相拥砌成,犹如亿万劳动人民的坚强脊梁。千百年来,这些弯曲的脊梁,默默无闻地弯曲在两岸间,在给人们带来出行方便的同时,毫无怨言地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摧不朽,压不垮。
我爱拱桥,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是劳动人民精神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