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会同山林野趣之三 竹 林 记 趣



                     竹 林 记 趣


从金鱼口到七里潭,是巫水中段的峡谷区,水路该有二三十里吧。这里两岸连山,重峦叠嶂;夹江竹林,隐天蔽日。放舟巫水,顺流而下,宛若乘奔御风于竹海之间。天上是竹,水中是竹,船的四周都是竹。竹影阿娜多姿,竹色苍翠欲滴,竹风醒神浸润,竹味清爽宜人。在这方圆几十里的竹林中,我曾煨过竹筒饭,捕过竹鸡,逮过竹鼠,挖过冬笋。其间的乐趣,若非身临其境、亲历其事,是无法品味、分享的。至今回想当年在这竹林中的趣事,仍使我这已界耳顺之年的老者,常怀童稚之心,激动不已。

                 、 竹筒饭


竹林中的劳作是惬意的。最令人回味的是劳作之余的竹筒饭。

砍下一节碗口粗、两端留有竹节的竹筒,在一端打一小孔,将随身带来的糯米、赤豆加入少许食盐,连水灌入,再用树叶揉成小团,塞住小孔。在空地上堆上竹蔸、竹枝、竹叶,烧起火来,将竹筒煨在灰烬中。约三四袋烟的功夫,取出竹筒,以刀剖开:清香四溢、晶莹剔透如红白珍珠般的竹筒糯米饭,让人垂涎欲滴,终身不忘。

                 、   


阳春三月,是竹林中最喧嚣的季节。各霸一方、锦衣玉食的雄竹鸡,为争得麻脸雌竹鸡的青睐,使出了浑身解数。它们争先恐后地引吭高歌,一声比一声亮,一声比一声紧,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故尔,清脆嘹亮的几多怪、几多怪的叫声,整日廻璇、荡漾在竹林间。可惜的是,这种诗情画意,常常为入侵领地和争夺配偶的两雄相斗所打破。“胜者为王败者贼”,失败者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胜利者自鸣得意,在连叫出十几声“几多怪”之后,拥有了众多的娇妻美妾

山民们将捕到的雄竹鸡驯养为“媚子”,用设有捕捉机关的竹笼装着,提到有野生竹鸡出没之处,打开捕捉机关,再用能吹出“几多怪”声音的金属鸡笛逗引“媚子”鸣叫,引来视此处为自己领地的野生雄竹鸡,进行争斗。在两雄隔笼相斗中,野生雄竹鸡误入歧途、踩动踏板,机关“豁”地收拢,将野生竹鸡收入囊中。此种捕捉手法虽然拙劣,但对于因地盘、配偶之争而丧失警惕的野生雄竹鸡来说,却又屡遭暗算。故而,一些雄竹鸡成为山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另外一些成熟、漂亮的雄竹鸡,则被训为“媚子”,投入到为“人”作伥的行列之中,又因之使更多的野生雄竹鸡重蹈覆辙,遭受灭顶之灾。

我曾感慨到:原以为江山、美人之争,仅仅发生在人类之间,想不到冲冠一怒的雄竹鸡也同样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是该为它义无反顾的壮烈赞叹呢?抑或是应为它不堪回首的沉沦而悲伤?

               三、   鼠  


深秋时节,竹鼠繁忙起来,因为冬季已经不远了。为了积蓄丰富的脂肪越冬,它们不分昼夜地啃咬着竹根、竹芯。

竹鼠,又称竹根鼠、竹木狸,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啮齿类动物。其外形似鼠类兔,一身青灰色的绒毛,包裹着园滚滚,胖乎乎的肢体。最醒目的是两对黄色长大门牙,几乎是它御敌的唯一武器。一遇敌害,它即将身体后仰,而以门牙相向,随时准备迎击侵犯之敌,嘴里同时发出“呼、呼的恐吓声,即使凶猛的猎狗也不敢轻易的攻击它。竹鼠的门齿锋利有力,坚韧的竹鞭也可一口咬断。据闻,曾有一村民企图捉一只活的,伸手出去,反被它一口咬断手指头而逃之夭夭。竹鼠生性胆小,多在地下活动。它们在地下打洞,顺着竹鞭啃食竹根,再顺着竹根啃食竹芯,往往使一棵棵生长旺盛的竹子枯萎死亡。

某日,我见一根大竹的竹尖枯萎且勾下了头,即附耳于竹竿上细听。在幽静的山林中,可清晰的听见竹竿内竹鼠啃食竹芯的“嚓嚓”声。我将随身配带的茅镰刀狠命砍入竹竿的根部,使其嵌在竹竿里,卡住了竹鼠的退路,然后借别人的柴刀将此竹砍倒,削去枝叶,将竹子连同竹竿内的竹鼠扛回家。以火烧灼,可听见竹竿内竹鼠的垂死挣扎声。半晌,竹竿内没有动静了,再将所嵌的刀取出,剖开竹子,可见竹鼠圆滚滚的躯体。烧灼、退毛之后,剔除内脏,切成大块,置于鼎罐内红烧,实为难得的美味。

            

          、  

     

   冷峻的冬天,给竹林染上了一层凝重的墨绿,地面上的生机凝固了,而地下的竹鞭正聚蓄着精力,将它们的灵气与生机,凝练成一个个圆鼓鼓的冬笋,待机而发。然而生不逢时,冬笋是长不成竹子的,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山珍美味。

   挖取冬笋是一份技术活,非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是难以满载而归的,顶多能捡到几个冒尖笋就算幸运的了。挖取冬笋的诀窍,除找寻冒尖笋之外,还有三种方法:  

   一为寻找烂笋孔。春来了,气温升高,雨水浸润,冬笋也就该寿终正寝了。冬笋腐烂之后,往往会留下一个个圆形的小孔洞,暴露在地表上,极易发现。因其积蓄的养分充足,故而在第二年的冬季里,往往在小孔的周围形成一窝冬笋。找到几个烂笋孔,即可满载而归。

   一为寻找有裂隙的小土包。竹林中虽然地势凹凸不平,但细心观察,即可发现一些由于内力膨胀而隆起的小土包,有的还在小土包的顶部有裂隙、裂纹,此即意味着土包下有冬笋。土包越大、裂隙越深,地下的冬笋个儿越大,最大的有达十余斤者。

   一为寻找母竹,顺鞭寻挖。竹林中那些翠绿竿的新竹和灰白色竿的老竹是不长冬笋的,只有那些竹竿呈黄绿色、竹叶疏密有致的,即为可长笋的母竹。冬笋长在竹鞭上,而竹鞭生长在地下,肉眼看不到。但竹鞭的生长方向与该竹竹叉的生长方向相一致。只要把握住竹叉的角度,在母竹的根部沿此角度轻刨,往往即有收获。若此方无笋,则到对应的另一方轻刨,定能有所收获。不过,一当看到竹鞭露出地表即应停手,因为竹鞭露头之后,该母竹无论其精、气、神如何旺盛,也是不长笋的。

      竹子是个好东西,它是大自然中的钟灵毓秀之物,它凝聚着一方水土的天地灵气;竹林是个好地方,在竹林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常见常新的故事发生……

   当年在会同时,喜欢看绿绿的竹林。尤其是春雨时节,那春笋一个晚上便蹿起好高,没几天便长成挺拔的青竹。

   在大鼎哥的笔下,竹林里竟有着那么多的趣味,让人重新回味那竹林,也想着按照你的道理,再去挖一回冬笋。

   是的,竹是蕴含了钟灵毓秀之物,那会同的山水又极其适宜竹子的生长。

TOP

书荟君:不记得是哪位古人(好像是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古代文人对竹子的情有独钟。我也与你一样,自小就喜欢竹子,常用来做口哨、水枪等,但那都是小儿科。只有到了会同的竹林中,我才真正的了解了竹子、竹林,也才悟出了竹子是天地间的钟灵毓秀之物,它们的确是凝聚了一方水土的天地灵气,故而,也才有了本篇中常见常新的故事。感谢那时的知青下放,让我找到了乐趣,增长了知识。

TOP

    是的“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是苏东坡一首诗里的句子,后面还有“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等句。成语“成竹在胸”也是出自他的文章。

TOP

书荟:苏东坡的词、诗原作,我没系统的读过,对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两句,还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所以记忆不深。你能信手拈来,并能说出来龙去脉,说明你的古文学、古诗词功底深厚。再看你的文章,谋篇布局合理,遣词造句讲究,主题亮点突出,议论纵横捭阖,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我喜欢读好文章,也尊敬有才学之人。谢谢你的指教。已复你的短信,请查收。

TOP

大鼎兄:请勿缪夸奖。会同知青,大家相互知道的,谁有几斤几两,都清楚。你这一说弄得我无地自容了。在你们这些前辈面前,我更属小儿科了,我这点点知识算什么才学啰。

TOP

好一篇优美的竹的故事!我也极爱竹。记得当年我和大坪风住的木屋后,贴墙根种有一丛翠竹。从窄小卧室唯一能采光的两尺见方的木窗看出去,正见几枝修长的青青竹干经过窗口,风动竹摇,几枝撩拨人的竹叶时不时地探入窗口。竹的背景,随着四季变换,或是明灿灿的蓝天,或是阴沉沉的雨雾,又或是崁着明月的蓝宝石般清澈的夜空。活似一幅多变的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给我们那黑麻麻家徒四壁的屋子增添了不少生气。我们大队周围没有大片竹林,没有大鼎罐的福气可以享受那么多竹趣,幸亏有这几株竹子为伴,让那几年塞满愁云惨雾的日子总留有一丝绿意。尽管房东伯娘伯爷大字不识几个,却知在屋后种竹,看来也深谙“不可居无竹”和“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境意呢。谢谢大鼎罐的美文。

TOP

    枫叶缤纷君:谢谢你对拙文的赏析,你给的评分,我会好好珍惜的。你的跟帖,让我反复地看了几遍,看似随意的信手拈来,却蕴含着很深的文学底蕴。一间再简陋不过的小屋,因为有了一蓬翠竹的窗前即景,随着斗转星移的变化,充满了活力、生机。在你的笔下,描绘出“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推疏影过窗纱”的意境。真是一篇散文上品,拜读了。

TOP

你在金鱼口冬猎的故事,我曾经听你说过,让我听得如痴如醉。但看你的细述文章,确另有感触,那是美的享受。秀丽的文笔,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想象。让我感觉你对文学有天生的悟性。拜读你的文章,受益匪浅。
握手音乐的挚友,在歌海中润乐的升华。

TOP

回复 9# 山泉的润山泉的润;谢谢你的跟帖,亦谢谢你的评价与夸奖。其实,我明白自己并非有多深的文学功底,不过是喜欢读、喜欢写,有激情而已。还记得吗,在金鱼口时,我俩经常以笔唱酬,给我的感觉是,小白文笔很好,有内才,我是引为知己的。我现时之所以在文笔上效那时有所长进,得益于两年的电大苦读。别人是为混个文凭,以求升迁;我却实实在在想学知识,以求文笔更有理性。一则是自己喜欢,一则是为逆境所逼呢。

TOP

回复大鼎罐兄: 我也喜欢写写,曾经还是长沙晚报通讯员,在晚报的星期天副刊多有文章发表,但由于我更爱声乐艺术,感觉还是把时间留给自己的专业好些,就没有再去钻研。现在写起文章来,感觉不是那么的顺手,多有错处,让大家见笑了。
  你的坚持让你有很好的收获,我只有敬佩。
握手音乐的挚友,在歌海中润乐的升华。

TOP

<b>回复 11# 山泉的润:你的综合素质很高,除了在声乐上有很高的造诣外,文笔也很好,另外,在其他很多方面也不落于人后。你用强烈的事业心、上进心、自信心造就了高品位的自己,你就是我心目中一个比较完美的人。读你的文章,感觉你在情感的处理上比较细腻,如(历险记)中;“猫几诡异的笑了,我也笑了,真开心!”何等的超脱,令人深思,回味。

TOP

 

   竹林记趣,文字清新俊美,文笔潇洒流畅,读着读着,脑中就出现了清代郑板桥那副清逸俊雅的《墨竹图》,读着读着,思绪就联想到那中国特有的渊源流长,灿若星辰的竹文化 . . . . . .

   竹子四季常青的翠绿,亭亭玉立的英姿,凌霜傲雨的特性,浑身是宝的奉献,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谢谢大鼎罐的美文。

fficeffice" /> 

TOP

君:久未见你的文章与跟帖,谁知一见却是你3次历险的大文章。我是泪眼模糊地读完了你的大作,引起了我心灵强烈的震撼。原以为我是了解你的,哪里知道3年零7个月的知青生活中,你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让人想骂人又不知骂谁,让人想哭又哭不出,就是一个词:难受。好在你父母的爱意庇佑了你,同时你用自己的天赋、勤奋造就了自己,你终于从泥潭中挣扎出来,一飞冲天,造就了一番事业和自己的天地,很是为你高兴。恶梦已经过去且将永远不再,被愚弄过的人们,也绝不会允许再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祸及子孙。

读你的文章,只觉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文采,势若虹霓。你站在历史的高处,指呈时弊,激扬文字。给人的感觉是:此人的大度及城府之深,非常人可比,何况是一女流!

TOP

竹筒饭没有鼎罐饭好吃。用我自红坡米煮出的鼎罐饭,会让你吃后回味无穷。

TOP

回复 16# 健者;我在会同生活3年,知道红坡米曾是贡品,也知道鼎罐饭很好吃,但用红坡米做的鼎罐饭没吃过,相信一定也很好吃。这里的竹筒饭是用新鲜竹子煮的,以竹蔸竹叶烧的,非一般餐馆那种可比,不但有味且有趣,已是一种文化的氛围了。若有机会,君可一试、细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