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雨声动听”所提平仄与现代汉语四声相对应的关连问题

雨声动听老朋友:

   近体诗的平声字和仄声字如何判别,我认为不能和现代汉语的四声完全相对应。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时,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好的诗词,读起来总是朗朗上口,抑扬起伏,协调有序。其节奏和旋律,给人们以音乐美的感受。这除了押韵的缘故外,更因为是字声的调配。汉字具有高低长短的语言特点,古人把它概括为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同现代普通话中的四声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平声,相当于现代的阴平和阳平;古代的上声和去声,仍相当于现代的上声和去声;而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却消失了。古代入声字转为现代第四声的最多,转为第二声和第一声的次之,转为第三声的最少。古入声字转为第三声或第四声的,仍为仄声,不影响对古诗词平仄的了解;转为第一声或第二声的,由仄转平,就有必要留意弄清楚了。在古代,诗人、词人们,把汉字区分四声的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到诗词的创作上,按照字音声调的高低长短协调搭配,这就形成了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古人对传统四声的分类:“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入声。因此,字声的协调搭配,也就是调配平仄。调配平仄,有种种的格律规定,这也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时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经转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里去了。写格律诗者,应记住今转为平声的古入声字。

      现在各地的汉语方言,几乎没有一处的声调系统是和唐代的四声完全相符的。最不相符的是普通话,因为普通话里入声已分别归入了平上去三声。唐代读上声,现在读去声了。唐代与现在的读音,不同之处甚多。

    还有两点要注意:

     1﹞阴平、阳平也有人称为上平、下平,但是切莫把它们和诗韵上的上平声、下平声相混,因为那只是“平声上卷”和“平声下卷”的意思。

     2﹞研究,写作近体诗,只要能分辨平仄就可以了,不必再从仄声中去分别上、去、入三声。但是,罕见的仄韵近体诗,在押韵时,上、去、入三声是要分开的;特别是入声,绝不能和上声,去声通押。

      因此说:辩别四声,是辩别平仄的基础。                      

 我建议你去买一本“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普通语字音为标准,参照“中华新韵”《汉语诗韵》等现代韵书,有“麻、波、歌、皆、支、儿、齐、微、开、姑、鱼、侯、豪、寒、痕、唐、庚、东”十八韵。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的页后,还载有旧读入声字可参阅。本书后面的附录中,有“佩文诗韵”的全部韵目及韵字。(诗韵新编可作为多方面的参考书用)

 我是顽固的守旧派,还是极力提倡写旧体诗选用“佩文诗韵”(即平水韵)。你若想写格律诗的话,也千万不要把新韵和旧韵混合在一起用。不把旧韵和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搞清楚的话,也无法正确解读和欣赏千古流芳的诗词佳作。

   以上随谈,不知老友满意否?望畅言指正。

最难得把握的是入声字。古代的入声字,宋代之后,逐渐分化,所谓“入派三声”,入声字进到了现代汉语中的平声、阳平、上声、去声字。让今天的中国人很难得把握,容易出错。
雨声动听兄,你多多注意益阳方言。益阳方言中发去声的字,大多是入声字。
例如:八、益、发、法、毒、谷、肉、育、赫。这些字益阳方言读作去声,它们都是入声字。
南方的方言保存了大量入声,作为南方人的我,讲不好京腔,一点也不自卑。南方人讲的是“唐代普通话”。北方人发不出一个入声了。

TOP

谢谢洋老师和楚人细致入微的指教,我是讲不好普通话的,连塑料普通话都结结巴巴。你们精当的妙文我都收藏了,慢慢消化吧。

“诗韵新编”我已在网上搜到了,顺便还找了几篇有关格律、对仗、押韵方面的文章,网上的高手太多了,够的学。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