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人际关系的“代沟”,恐怕大都是由时代的“代沟”引起。
30年前是计划经济,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年前是阶级社会,现在是和谐社会;30年前做人低调,看重“谦虚谨慎”,现在强调霸气,自信和张扬。
我们小时候,当某人说他学习成绩“中等”时,准是全班数一数二;当某人说他篮球打得“一般”时,却是校篮球队队长;当某人说他歌舞“还可以”时,实则早已是中学生歌舞团的主力。考完试自我估分,大多说最多及格,试卷下来,却都在90分以上。
及至长大结婚生子,相互闲谈。女人们讲自己丈夫是“蠢宝”“死鬼”,男人们讲自己妻子是“丑婆娘”,各自讲到自己的儿女,不是“读书不进”,就是“顽皮得要命”。连自己的家人也“捆绑”着一块儿“谦虚”了。
夸人则较为普遍。夸对方朴实勤劳;夸对方的妻子贤淑能干;夸对方的丈夫豪爽仗义;夸对方的子女懂事孝顺。虽在某些时候,某些人群有言不由衷的客套,略为虚伪的逢迎,但也甚少恶意。对这种现象的评价可以见仁见智,但这的确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习惯”。
我的亲友中,据当时的观察和现在的回忆,似乎只有一位女士善于自夸,特别是夸自己的儿女。三句话不离“本行”。在座者口里唯唯,心中耿耿,背后则有点视她为“另类”,并不招人待见。
那个年代是国家掌握着个人命运。读书,工作,上山下乡均由国家统一甚至强行安排,不用职场应聘。高扬自我一无必要,二又容易引起反感,评先,升级,加薪,入党都有妨碍的。
时代不同了。“自夸”(有别于30年前那种,故打上引号)代表自信自强,代表勇于担当,敢于挑战,有利于中青年职场应聘,升职,加薪,以及自主创业。有利于老人排解“边缘”心态,养生抗老。“谦虚”低调会被认为窝囊废。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不少老人能够紧跟青年人的脚步,不时畅叙一下自己的“光荣”史:或曾为劳动模范,革新能手,或曾是勤奋的持家者,某单位文化人......夸儿女,特别是夸“隔了一点”的儿媳和女婿:为官,经商,上京,出国,,,,,,确实有皆大欢喜之效,维持了两代大家庭的和谐团结局面。
少数不习惯不擅长自我张扬的守旧老人,成了新时期的“另类”,不招青年人待见,真有“河东河西”之叹。如果他们在“谦”自己之“虚”,“低”自己之“调”时,不小心将另立门户的儿女,特别是将儿媳女婿一块儿“打包”谦虚了,那更会遇到强烈反对,后果嘛,还可能会有点“严重”。
不想成为讨嫌的老人,就得改一改脾性。多夸赞儿女,特别是多夸赞儿媳和女婿。这应是有生之年重新学习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