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知青一代
凌晨星
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性部署。其重点步骤之一就是在中国广大的偏僻山区建设工业基地,特别是军事工业基地。以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能够保存工业的生产能力。而1968年,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句话把那个时代的千百万知青送到农村。 1974年底,长炼厂里有招工指标,因有名额限制,知青点上互相评比。1975年6月, 100名郴州知青,由各个知青点推荐,经群众评议,带队干部、厂里招工人员的分别考察筛选,这一批郴州知青进厂做了徒工。 他们或是坐着搭着木架子的牛车,驴车,或是搭上老乡的拖拉机,最后在破旧的闷罐火车上,听了二十几个小时的蒸汽车头重重地喘气声音到了长炼。百号人马挤在污浊不堪的车厢内,这种闷罐车没有车窗只有透气孔,外面的夏风是吹不进来的,但多少减轻了刺鼻的气息。 他们一来到长炼,就被分到长炼农场劳动锻炼,那个时候的长炼,四面环山,据说还有老虎云豹出没,夜晚的蚊子集群轰炸,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这是必须过的一道关口。往往一个人想到一个避蚊妙招,马上就传遍简易席棚。有的人到外面捡干树叶,烧了在屋里熏,有的人看书的时候把脚泡在及膝盖的水里。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这群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先是在农场做劳动改造,后来分配到各个车间,开始人生的新天地。受到文革的影响,这些年轻人普遍没有得到更多的教育,在长炼的奋斗岁月里,他们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有些人后来成为长炼的业务尖兵,有些人成为文艺骨干。 凌宪德,郴州永兴县人, 1975年6月招工进长炼,谈起当年,他笑笑说:“说起三线厂,这个词已经渐渐被大家淡忘了,现在更是没几个人知道了,尤其是年轻人,殊不知当年在这个三个字下,有多少军工厂迁进了深山老林、又有多少人别离了都市。咱们长炼就是在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时候诞生的。” 刚来长炼的时候,那个时候长炼应该还叫长岭村,那个山啊,是一座连着一座。长岭,就是长长的山岭。到了山里,瞅着全是一人多高的荒草,常有狼豺虎豹出没,还有猴和獐子,但是“心中装着朴素的情感,所以从未叫过苦”。
“好看绿荫清画里,于今无复雅歌声”。每当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两句意境优美的诗,就会把我引向父辈进厂的峥嵘岁月,这广阔天地的朵朵白云,一望无际的青纱帐,稻花飘香的长江两岸……,在这块绿荫如画的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父辈的脚印、他们的青春;留下了父辈们的汗水、他们的思索。昔日的那景,那情,那人,那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就像一段段电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父辈们怀念的那段生活,就让记忆的骏马快马加鞭去追赶那难忘岁月。
凌晨星(永兴知青凌宪德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