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联合国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独白
《解放军生活》杂志2011年6月刊(总第316期)文/赵京民少将
赵京民少将近影
个人简历:赵京民,1970年入伍,先在北京军区某部队当一名守坑道的战士,后来曾3次进入专业院校和中高级指挥院校培训,并留学非洲;熟悉军事理论,可以流利地用法语、英语进行交流;先后在我国驻叙利亚、比利时、突尼斯大使馆担任翻译、秘书、武官助理、武官等职务,在国内作战部队担任过多级职务;两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首位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中国军人。
二十年前我在西撒哈拉工作时,那里的地表温度最热可达七十五摄氏度。我穿着解放鞋,里面还垫着厚厚的毡垫,依然被烫得直跳,根本就站不住。那时候,我特别怀念当战士挖坑道的那段岁月。
那时,我是北京军区一名守坑道的战士。记得当时我跟团长、政委在坑道口上盖了一所房子,就住在外面,参谋长住在坑道里头。那时温度都是零下三十摄氏度,非常冷,和我在西撒哈拉的情况翻了过来。寒冷的夜晚时常令我夜不能寐。因为是刚刚中学毕业,特别留恋学校,但在部队里没有什么书看,于是就哈着寒气天天翻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没事的时候就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一些日记。后来我们政治处有一个干事看了我的日记本,说我的文字挺好的,文化水平比较高。
当时有院校来招生,这个干事就推荐我,我便上学提干了。士兵生活在我整个40年的军旅生涯中也许过于短暂,但却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整内务,得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叠不好,就压被子,但新被子不好压,压着压着我就睡着了。再一个就是抢扁担、抢扫帚,抢着劳动,每天早上起来去挑水,打扫卫生。当时为了争当五好战士,大家没有别的心思,就是想在部队里好好干。
从一开始当兵到现在,正好赶上中国走向世界的阶段,中国开放,军队开放。我1970年当兵,1971年咱们进入联合国,中国在国际上地位在提高,中国军队在外面的影响力也在提高,中国军队走出国门也越来越多了。有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机会来了才能好好把握住。在国外大家都是暗着较劲,谁的素质好不是靠嘴说就能被别人认可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在巡逻,当时联合国没有自己的车,用的是游击队的车,还没有车篷,没有空调,有的只是一部电台。突然电台通知我说80公里外有一个站点缺东西了,让我去送。沙漠里流沙很多,没有道路,没有导航,只有我随身携带的指北针。于是我就自己画了一张图,开车过去了。这一来,好多其他的观察员都对我很佩服,说这才是真正的当兵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地图在沙漠里开车是很危险的事,一旦迷失了方向,食物和水保证不了的话是有生命危险的。
当战士时的赵京民
我的军旅之路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开放的多边环境中工作。我的体会是,人的知识面应该广一些,什么都要懂一点,总会有机会用得上的。从1966年开始,我就在家里养鱼,经常要给鱼缸换水,用皮管子吸脏东西之类。有一次我看到美国队长和加拿大队长两个人在给汽车加油。他们用皮管子在桶里吸柴油,结果吸一口就把油给咽下去,吸一口又咽下去,就是出不来。我走过去,说我来试试。我就把这个管子扔到桶里头,捏着口拿出来,一放,油就出来了。那两个人佩服得目瞪口呆。
当年我还是观察员的时候,和来自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20多个观察员在一起。来的可以说都是各国的精英,大家都在暗自比赛。那时我的英语不是很好,于是我就总是随身带一个小录音机,每次电台通报,我就把情况录下来,晚上休息的时候,打开录音机,自己练习听抄,不会的词就查字典。这样练习了半年,我的英语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学习的媒介更加多样化了,战友们可以借助这些,多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做个全才。有句名言叫“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只要刻苦学习处处留心,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