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塔老照片。
长沙市汪浩电文。沙伟 供图
市民沈小丁提供的崇烈门老照片。
中国军队在天心阁下调防。
中国士兵在天心阁瓮城内待命。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为陈先枢供图
本报讯(记者 朱华 通讯员 沙伟)“这为天心阁里的两处抗战纪念建筑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昨日,本报记者接到天心阁景区管理处文物科魏苡的来电,称其根据湖南文史专家梁小进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有关原天心公园建崇烈亭的历史档案资料,填补了此处长期无文字资料记载的空白。
珍贵资料
源自民国时期档案
昨日,天心阁景区管理处文物科魏苡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天心阁景区正在将天心阁建筑群(含天心阁、古城墙、崇烈亭、崇烈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崇烈亭、崇烈门历史资料仅有市民提供的老照片。日前,在梁小进的帮助下,在省档案馆封存的民国时期湖南省建设厅老档案中居然查到了相关文字记录,填补了这一遗憾,并为这两处抗战纪念建筑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记者看到,在1946年8月5日的民国时期湖南省政府建设厅档案中,一份是7月6日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王东原签字的代电,另一份是当时长沙市政府7月31日拟的电文,主笔的是当时长沙市市长汪浩。内容都是围绕天心阁内修建抗日纪念建筑物所作的批文。
三次会战
天心阁都是主阵地
“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3次长沙会战中都成为中国军队重点布防的主要阵地。”湖南文史专家陈先枢说,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日军3次大举进犯长沙。中国军队奋力抵抗,史称“长沙会战”。3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坚持抗战达5年之久的英雄城市。目前他正在编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天心阁》一书中将全面记录这一历史伟迹。
1939年9月1日,日军出动10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大举进犯长沙,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统率战区所属部队18个军共30万人迎战。日军深入长沙,既没有捕捉到抗战军主力,又缺乏后续部队的增援,十分不利,只得撤退。中国军队各部全力追击,沿途民众纷纷出动打击日军。10月7日,狼狈不堪的日军退回到新墙河北岸。这是“第一次湘北大捷”。
1941年9月27日晚日军攻入长沙,天心阁阵地直接面临敌军的强攻。抗战军各部由各个方面向长沙迅速集结,临近的增援部队也赶到长沙,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逐街逐巷的争夺。据守天心阁的官兵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一拼,最终击退敌军进攻。
1941年12月,日军出动12万兵力,发动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中国军队节节抵抗,诱敌深入。1942年元旦,日军开始攻打长沙城。第十军军长李玉堂奉令率领全军守卫长沙,与敌血战4天4夜,艰苦卓绝,湖南及周边各地的中国驻军迅速奔赴长沙,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战地记者徐斌1943年著《长沙纪实》这样评价天心阁,“在这块高地上面,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敌我在短兵相接时候的肉搏战……如今,战斗已经过去了,天心阁这块高地仍旧地是矗立在南门的边缘,这里曾经是今古战场的高地,将永远是人们憧憬和凭吊的所在。”
一组建筑
永远纪念阵亡将士
日本投降后,为纪念长沙抗日会战中牺牲的中国抗战将士,当时政府遂决定在长沙会战的重要纪念地——天心公园内兴建一组纪念性建筑,以永远悼念在长沙抗日会战中牺牲的将士。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据传蒋介石、张治中等人都捐了款。
魏苡说,电文中提到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亭即崇烈亭。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同年,还修建了崇烈门,崇烈门为牌坊式建筑,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其中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
这一组纪念性建筑由守望塔、崇烈门和崇烈亭组成,当年便落成,对民众开放。三建筑建在从公园北大门至天心阁城墙下的一条直线上,从低到高,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雄狮守望
明年重建欢迎提供资料
20世纪60年代,守望塔和崇烈门先后被拆除,崇烈亭则改名为入胜亭,并凿去了亭柱上的老对联。2006年,崇烈门依照市民捐献的老照片在原址原貌重建。同时,2008年入胜亭恢复崇烈亭原名,并重新在亭柱上挂上了徐桢立所撰的对联,以告慰抗日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
据悉,原守望塔建在天心公园北大门入口后的广场上,全部采用花岗石作为建筑材料,塔的直径约1.2米。塔底是个正方形的底座,四周筑有围栏。塔身是高约12米的六角形石柱,在石柱的顶端有个石圆球。这个圆球象征着地球,在圆球上还刻有当时的中国地图。一座石雕的狮子蹲踞在“地球”上,狮子代表中国。寓意是教育国人要守住自己的国土。
天心阁管理处表示,计划在明年开始重建守望塔的工作,如果市民手上有天心阁的更多资料,也欢迎提供给天心阁管理处,帮助天心阁恢复原貌。
[稿源:长沙晚报]
[作者:朱华 沙伟]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