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华李姓的文化特征与寻根的历史使命

 

张新斌

中华李姓在中华姓氏大家庭中是数一数二的姓氏。所谓“数一数二”,就是从人口的总量来讲,公安部公布的排序为“王一李二”,而中国科学院公布的数字为“李一王二”,李姓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8%,约为9200多万,加上海外华人中李姓的数量,总量则突破1个亿。如以权威辞书中统计,李姓名人数量共2251人,占历代名人总量的4.95%,在各姓中排第二;李姓文学家占历代文学家总数的5.3%,在各姓中排第二;李姓的美术家占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73%,在各姓中排第三,作为人口总量与文化影响均堪称之最的李姓家族,都应该在客观评价其在中国历史贡献中地位的基础之上,依托这样的优势,在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承载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一、中华李姓的四大文化特征
1、文化特征之一:族姓整合“深”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民族,汉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炎黄两大部族大联合开始,以中原大地为核心的民族融合便已拉开了序幕。经过东周列国华夏与各少数族群之间的战争、婚配等形式的融合,在汉王朝建立之后,形成了汉族。在其后的数百年间,经过南北对峙及民族迁徙,使汉民族在由李姓建立的代表中国历史上最高文化水平的唐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族姓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峰。
一是唐王朝时期的少数民族被赐为李姓。唐朝时对他族赐姓,已形成了大的浪潮。如突厥颉利可汗族的阿史那思摩,被太宗赐姓改名为李思摩;渤海靺鞨族的茹常,因战功赐姓改名李嘉庆;靺鞨酋长内附后,改名李多祚;靺鞨突地稽部酋长之子,因击突厥有功而赐姓改名为李谨行;契丹酋长之子,武后时因功赐姓改名为李光弼;高丽人怀玉因镇边有功,赐姓改名为李正已;吐蕃苏毗王子悉诺逻,玄宗时内附后封王赐姓,名李忠信;沙陀人朱邪进忠归顺后,赐姓改名为李尽忠;党项酋长拓拔赤辞归附后,赐姓为李姓;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来朝,玄宗时赐姓改名为李献诚;鲜卑尚可孤有功,被代宗赐姓改名为李嘉勋等,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五代时后唐、十国中的南唐,也效仿先辈,而进行大量的赐姓,使诸多少数族裔,融入到李姓这一大家庭来。此外,唐代外籍人中,也有赐为李姓者。如安息(伊郎)人在北朝时已汉化为安姓,到唐代因战功而改赐李姓,如李友谅;波斯(西亚)人,改赐李姓后,名人有李苏沙、李珣等。唐宋时流寓开封的犹太人,汉化后,也有改为李姓者。少数族裔融入到李姓大家庭,不仅充实了李氏大姓的队伍,也使整个族群的体质、智商有了新的提升。
二是唐王朝时期的他姓名人也有被赐以李姓。如曹州徐世勣,因战功赐姓后叫李勣;滑州人邴元紘,被唐高祖赐姓改名为李粲;齐州人杜伏威,唐初为行台尚书令,也被赐为李姓。此外,有胡大恩、弘播,郭子和、麻延昌、董秦等功臣,被赐为李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等姓,均有名人被赐为李姓。以唐朝为代表的大规模的赐姓活动,为我们理出了除战争及通婚之外的族姓融合的路径,也从一个方面找到了,中国大姓形成的原因。实际上,李姓族姓融合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具体案例,是汉族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
2、文化特征之二:祖根认同“纯”
李姓的来源到底有几支?最主要的说法为嬴姓李氏。李姓的远古祖先是黄帝,即出自黄帝——颛顼族系。其后有帝尧,帝尧的大理官为皋陶,他的后代世袭大理一职,夏时子孙因姓理氏,商末理利贞与其母为避纣之祸,而逃难至“伊侯之墟”,因食木子得全,改为李姓,并家于母亲家族所在地苦县,因职陈大夫。因此,李姓的得姓祖为李利贞,祖地苦县即今河南鹿邑。老子李耳,则是李利贞的11世孙,在诸多李姓族谱均有明载,李耳只能说是李姓家族中最早的大名人,他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李姓,也影响到中华民族,甚或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至于巴人李姓、外族改姓等,应为李姓发展过程中融进的新鲜血液,与李姓源头无关。
李姓源头的单一姓,与其他大姓有着明显不同。如王姓,“大抵王子王孙”之后皆为王姓,但其主支来源也有子姓(比干)、姬姓(王子晋等)、妫姓(田安)等;刘姓,有祁姓(帝尧)、姬姓(周文王)等来源。其他如温、冯、孙等姓氏,均有多支源头。由姓氏起源的复杂性,我们看到这样两个趋势:一方面姓氏的来源,即每个人的血缘始祖应该是多源的,尤其是大姓表现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姓氏寻根的文化认同,却是一元的。这种情况在各个姓氏中都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尤如中华民族共认炎黄为人文始祖一样,中华姓氏祖先认同的单一性,表达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李姓祖根认同的纯正性,正是代表了中华姓氏文化认同的大趋势,这种趋势不但形成于历史时期,更在当今的文化大潮中得以强化。
3、文化特征之三:区域分布“广”
中华姓氏,早期分布主要在北方,因此姓氏分布出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如蒋姓,是典型的起源北方,分布南方的姓氏。林、陈、郑、黄、叶等也是根在中原,而盛于东南的姓氏。赵、孙、马、于等则是典型的北方姓氏。中华姓氏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中华李姓,是中国大姓中最具代表性的姓氏,其区域分布的广阔性,最典型地展示了大姓的风采。一是李姓不仅起源于中原,而且在南方与北方有着较为均衡的分布。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李姓族群的存在。如果说中华民族远渡重洋在全球打拼,而形成“日不落”民族的话,那么“李姓”则是“日不落的姓氏”。二是在当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李姓也最具代表性。如白族李姓,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人口数量在白族中也排在前三位。苗族李姓,则由名字的译音而来,也有500余年的历史。瑶族李姓,在瑶族十二姓中排在第5位,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在当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满、蒙、回、藏、苗、瑶、彝、白、壮、侗、黎、土家、拉祜、哈尼、德昂、傈僳、佤、景颇、鄂伦春、裕固、畲、怒、达斡尔、京、布依、仫佬、阿昌、纳曲、保安、东乡、锡伯、朝鲜、高山等33个民族,均有李姓存在,其分布民族之多,数量之大,在少数民族汉姓中也名列前茅。三是在中国周边国家中也有李姓族群。如越南李姓,自汉代开始,越南北部与中国关系非同一般,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仅有李姓人群出入,也有李姓人群入主朝政。11世纪初,李公蕴不仅在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也在其后建立李朝即安南国,共历8帝(王)216年(1010~1225),并将中华文化在越南发扬光大。朝鲜在唐朝时已开始使用汉姓,其中李、金、朴、崔为朝鲜4大姓,公元14世纪末李成桂正式建立李氏王朝,都首尔,共历26代,建国长达500余年,可以说李姓名人在朝鲜、韩国中名人辈出,举足轻重。
4、文化特征之四:文化影响大
中华李姓作为大姓,其人才辈出,文化灿烂,由李姓名人倡导、发明或创作的作品,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与弘扬。
一是中国历史上李姓王朝,尤其是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灿烂的时期,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中国人口最多的四大姓,王姓在历史上有14人称王称帝,但并没有建立大一统王朝。张姓称王称帝的人数极少。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尤其是汉王朝,是李姓唐王朝之前中华文化发展的巅峰,刘姓王朝历时长达650余年。但是李姓建立了以唐王朝为代表在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王朝。李姓称王称帝者或有政权年号者有,东汉初称天子的李宪;十六国时建立大成政权(汉)的李雄,建立西凉政权的李暠;隋末称凉王的李轨,称吴的李子通,称魏的李密;李渊等20位帝王执政的唐王朝,唐朝时短时政权如称楚的李希烈;五代十国时,建立后唐的李存勖,建立南唐的李升;宋朝时,建立大蜀政权的李顺,建立大夏国(西夏)的李继迁,以及年号太平的李合戎、年号罗平的李接;明朝时,年号天顺的李珍、年号洪武的李新、年号武烈的李添保、年号太平王的李原、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清朝时期,年号元兴的李天极,年号顺天的李永和;以及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等。据统计,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或有年号的政权建立者,共64人,历时650年。如果加上越南、朝鲜李姓王朝的立国时间,李姓在世界范围的内称王称帝或有年号的政权建立者近100位,历时长达1300余年。因此,李姓王朝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李姓建立王朝,成为最高统治者,在文化的光大与传承方面,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中国历史上的李姓名人,以其伟大的发明与创造,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在最灿若晨星的名流中,都不乏李姓族人的身影,甚或是最顶尖级名流的代表。例如,思想家李耳(老子),以道家思想的创立而著称于世,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巅峰级人物。战国时水利家李冰,所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现在还造福当地居民。秦王朝丞相李斯,为秦始皇的重要助手,对中国的国家统一与文字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汉代名将李广,以“飞将军”的传奇色彩而名传于世。隋代工匠李春,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成为中国拱桥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皇帝中以“开明”而著称,由此开创了大唐近三百的盛世。诗仙李白,是唐诗这一艺术瑰宝的巅峰级人物。宋代的李诫,所撰著的《营造法式》,是揭示中国建筑奥秘的关键所在。明代李时珍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药学家,他所撰著的《本草纲目》,是中国中医药宝库中的耀眼明珠。清代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由以上李姓历史上的10大名人,我们可以看出,李姓家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中华李姓当代寻根的历史使命
1、河南是中国的象征,是全球李姓族人共有的家园与寻根圣地
河南,又称中原。在中国历史上所居“天地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这里就是中国的象征,是最能代表中国,最能体现“中”文化的圣地。近年来,我们归纳了最能体现河南文化的四个关键词,我在马来西亚也讲,这也是每一个华人一生中必到河南的四大理由。
一是“缩影”。河南是有上亿人的人口大省,假如作为国家人口数量,在全球也可以排到第12位。河南的人口数量为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西藏、海南之和。河南是个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的大粮仓与大厨房。河南是个新兴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5,工业增加值也排在全国第5,但人均GDP数量在全国为倒数名次。河南也是文化大省,其地下文物,馆藏文物,重要考古发现的数量,历史名人的数量,中国大古都的数量均在全国排第一。因此,河南是缩小了的中国,也即中国的缩影。
二是“朝圣”。河南是中华文化圣地的核心区,嵩山是“天地之中”为代表的中国宇宙观与审美观的最佳体验地,是佛道儒文化和谐相处的最佳展示地,是历代帝王崇拜自然的最具代表性的封禅地,是中华文化圣山。洛阳是中国东西古都轴线的轴心,是中国上古与中古辉煌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中华文化圣城。河南段黄河,因其地貌景观的丰富性,支津文化的代表性,历代治河的关键性,中心地位的特殊性,而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圣河。此外,还有代表民族融合的圣堂河南堂,数量庞大的圣贤群体,而成为全球华人的朝圣之地。
三是“家园”。河南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的重要活动地,中华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根在河南,以及众多姓氏的郡望地之所在。西晋末年中原士民的南迁,成为今日客家人的源头。唐代固始移民,促进了福建地区的文化发展,其后裔也在当代闽台人中占有较大比例。当代中国的大部分人群,如果追溯其祖先的印记,都可以找到他们在河南的生活经历。“老家河南,记忆中原”,是中国人与河南关系的形象写照。
四是“福地”。河南名人辈出,在“二十四史”中有列传的名人共5700余人,汉、唐、宋、明4个朝代河南籍名人达912人,在全国各省排第一。河南有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文圣韩愈、画圣吴道子、酒圣杜康、律圣朱载堉等10大名人。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人谋大业要到中原,干大事要到中原,成大家要到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直到现在河南仍是人们创业的福地。
2、李姓寻根的“一大目标二大任务”
今天,当数以千计的李姓族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原,来到祖地寻根时,他们已承载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大家为什么要到祖地寻根?这是因为大家只有来到祖地,才会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作为中华大姓李姓家族的一分子,应该承载起中国大姓家族的好传统,以融合、和谐为目的,以弘扬家族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交流、团结、互助、鼓励、从而担负起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承载的使命,使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认真整理李姓家族文献资料,将全球李姓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汇编在一起,形成维系李姓家族的精神纽带,编撰代表李姓文化典籍的最高文化大典:《中华李姓文化大典》,全面保留和展示优秀的李姓文化,使每一个李姓宗亲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都可以追寻到先祖的足迹,都可以从中体味到做人的真谛,都可以寻觅到维系我们心灵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在祖地鹿邑,建设一个能依托我们梦想,体现家族文化,携刻在祖地大地上的不朽丰碑,这便是“中华李姓寻根文化园”的建设。
大家要有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去实现弘扬民族与家族优秀文化的目标,并将《中华李姓文化大典》与“中华李姓寻根文化园”的建设,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成为今后乃至永远的,维系上亿李姓宗亲的心灵家园。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我的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国际李氏文化高端论坛峰会暨拜祖联谊大会
拜祭黄帝大典祭文        
维公元2010年9月17日,庚寅仲秋,中浣吉日,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李氏峰会,四海代表,齐集新郑,黄帝故里,高奏雅乐,敬献酹觞。

黄帝伟业
具茨山麓,轩辕故乡。文明始祖,惠泽八方。
教民稼穑,始备糗粮。建筑宫室,暑避寒藏。
舟车指南,便民路畅。观日察月,历法度量。
嫘祖缫丝,民有衣裳。仓颉造字,文明传扬。
岐黄论医,民体安康。州土市朝,整纪肃纲。
缔造中华,屹立东方。追思懿德,万世敬仰。
李誉万邦
秉承祖志,李誉万邦。道德传家,源远流长。
四千余载,兰桂腾芳。血祖皋陶,立法绩皇。
姓祖利贞,报恩榜样。名祖李聃,哲化万苍。
望祖世民,千古帝王。李白诗篇,天下华章。
李广忠武,功垂沙场。工匠杂技,气宇轩昂。
李氏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永志不忘。
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百业兴旺。和谐发展,国运恒昌。
崇祖报国,代代毋忘。欣逢盛世,我辈荣光。
遵纪守法,团结谦让。李氏宗亲,引领风尚。
关注社会,贡献力量。与时俱进,开来继往。
莫忘族史,标新立样。开拓进取,奋发图强。
惠我族亲,吐吉納祥。共兴共荣,再创辉煌。
拜祭益彰
日月经天,光耀朝阳。天地祈福,族人繁昌。
我等宗亲,一脉炎黄。同根同祖,同愿同向。
承前启后,统一派行。归宗统族,全书举纲。
谱牒合册,充栋盈梁。文化宝库,精神食粮。
四届峰会,五洲共襄。凝聚共识,幸福安康。
弘扬文化,相得益彰。谨告我祖,伏维尚飨。

http://bbs.cnhan.com/viewthread.php?tid=16418584
我的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TOP

关于中华李氏的起源,资料甚为丰富。李氏的始祖,众多的著作和族谱都记载皋陶是李氏之祖。皋陶,或曰咎繇,活动中心在偃地,即山东曲阜,舜帝因之赐姓偃。皋陶在唐尧、虞舜时为理官,即掌管司法刑狱的长官,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其后裔,历虞、夏、商,20世为理官,古人习惯以官为氏,故为理氏。
     到了商朝末年,传到理证,因直谏于纣,被赐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难于苦县伊侯之圩(今河南鹿邑县),当时又饥又渴,见一树上结有果(木子),便采来充饥,为逃避纣王的追捕,遂以“木子”为姓,改理为李。依此说,以李为姓当始于商末周初。
     商末之后,李姓默默无闻,开始四散播迁,直至春秋。春秋的李耳、李离、战国的李悝、李冰、李牧、秦朝的李斯等都是载于史书的人物。其中的李耳,字伯阳,即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曾任周守藏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于秦修道,相传《道德经》为他所著。并被唐室奉为鼻祖,敕赠“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立庙供奉,并诏天下亲王天潢、公卿士庶,凡属陇西李氏宗支,当追而溯。
     秦、汉以后,李氏以分布地形成了十三郡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所谓“郡望”,也称“地望”,是指每郡显贵的世族,意即某族姓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每郡都有一个或多个望族。
     李氏十三望之中,以陇西、赵郡两支名声最大,人口众多。因为大唐李氏出自陇西,所以自唐之后,十三望之李,尊唐帝之旨,各地李姓无不冠以“陇西堂”三字。故后世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2005年12月《临洮史话》经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审编,由甘肃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在“陇西李氏发祥地”一节中,以较大篇幅从史书记载、遗址、墓志等介绍了“陇西李氏源远流长”,临洮就是陇西李氏祖籍地。2007年3月《甘肃史话》及全省地州市的史话同时出版发行,《甘肃史话》一书“天下李氏出陇西”一节中,首先肯定。陇西在战国、秦汉时期,指的就是以狄道(今临洮)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地,在此500年间作为陇西郡治的狄道一直是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据考证,陇西李氏最早的祖坟,就是今临洮县龙门镇东二十铺村西汉太尉、征西将军李仲翔的家族墓群,临洮是陇西李氏祖籍地,正式载入甘肃史册。
我的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TOP

李氏文化最终还是落到了陇西县,不少人提出质疑,为
  什么? 我想,原因可大致归纳如下。
  一、今陇西县与古陇西郡在名称上的同一使陇西县成 了陇西郡的代称
  “言李者必称陇西”(《氏族略·以官为氏》) ,“天下李氏  出陇西”的说法,始于唐朝,历代相沿不改。海内外李氏宗 亲都供奉“陇西堂”,自称“陇西李氏”,对“陇西”二字怀有无 限深情。因此,对“陇西李氏”的任何改动,都将在他们的心 理上和习惯上产生极大的不适应,甚至他们根本不能接受。
  现在,陇西和李氏已合而为一,无法分开。又由于陇西县曾 长期为郡治,所以,在陇西郡不复存在的今天,陇西县理所 当然地成了陇西郡唯一有资格的代称。福建李希凡在《陇 西李氏文化感言》中说得好:“虽然,历史的陇西内涵与当今 陇西内涵不尽相同,但是,‘陇西’这一名号,李姓人耳熟能详,无可代替..陇西毕竟是全国仅有,又确实处于古陇西的概念之中。”

古代不少通达之士就是用“大陇西观”看待陇西李氏文化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古代陇西郡所属的各个县城都可以看作陇西李氏的居住地,是陇西李氏的起源地,因而今天的临洮、陇西、天水都可以看作是陇西李氏的发源地。尽管李氏先祖入住各地的时间有先后之别,但是传承血脉是一致的。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李先生认为,据历史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李崇担任陇西守的时候,陇西就有李氏子孙定居,而真正形成“天下李氏出陇西”的概念则在隋唐以后,这时李氏子孙早已遍布陇西各地,这已成为整个陇西李氏共同的荣耀,而不是陇西房或成纪房的。因而在利用开发李氏文化上不应具有唯一性,那种不允许其他地方说话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真正用大陇西的观点才能给陇西李氏文化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的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TOP

回复 4# 李政协

李姓,树大根深。

TOP

啊,哥巴兄也大驾光临了,欢迎,欢迎。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