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专题】★《江堤:诗说长沙古迹》【知青公共频道】 文化永远不可能按自身的意志来塑造自己的灵魂,它的和煦与寒凉得靠文化自身的规律来操控!
《温甫读书城南寄示》笔札 ———诗说长沙古迹之一 江堤 岳麓东环湘水回, 长沙风物信佳哉。 妙高峰上携谁步, 爱晚亭边醉几回。 夏后功名馀片石②, 汉王钟鼓拨寒灰③。 知君此日沉吟地, 是我当年眺览来。 [注释] ①温甫:曾国藩六弟曾国华。城南书院:曾氏兄弟大多从城南、岳麓这两所书院肄业。②夏后:代指夏禹。片石:指禹碑。③“汉王”句:言物换星移,世事沧桑。汉王:指长沙王刘发,钟鼓:借指当年的一切。 诗歌作者曾国藩(1811-1872年),历任礼、兵、工、刑、吏部侍郎,后授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官爵。著作编入《曾国藩全集》。 诗歌从自然环境、文化沧桑入手,寄遇亲人不坠流俗。一切都烟消云散之后,仍能在诗中感受到浓烈的亲情。 因为亲情的感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之所以提到外婆,是因为她刚刚结束其平凡的一生而正在成为文化。我知道外婆身后的一切都将速朽,惟一可能不朽的是她的肉体(那也是相对的)。设若三千年以后有人将她挖出来,相信每一根头发都有人去研究。现在暂且别打扰她,让她安息吧。 外婆一生到过长沙一次,时间大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可以想象的是,外婆一定穿着质地考究的绣花鞋,像一个乡土的惊叹号在古城长沙密如蛛网的麻石小巷中,打探哪一条通向城南书院。从长沙回去之后,她的生活中一直流露出书香盈耳的温馨感,并决定让她的继子到长沙书院路一带谋生,以便继子将来有了钱能将她惟一的亲生女儿,也就是我的母亲送到这座学府里去。那时城南书院早已改成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也早已离开这座学府,经过长征到达陕北,而时间也已到了1938年。这年初冬的11月12日,发生了著名的“文夕大火”,历数千年之功才构筑起的居舍店肆、寺宇学府在三天三夜的连天大火中,悉数化为废墟。从实物上来讲,温甫读书的城南书院彻底消亡了。当然,随之消亡的,还有外婆女儿的希望。有一张大家熟悉的希望工程的宣传画,上面那个女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就是我外婆女儿的眼睛。只是外婆女儿眼睛背后的生机,永远埋在“寒灰”里,在卑微和渺小的生命延续中,逐渐将希望遗忘。我曾问母亲知道城南书院否?母亲想了很久没有反应,又问她知道第一师范不?母亲觉得我的问话很多余。穿越过文革十年的人,谁不知道革命的摇篮呢?文化永远不可能按自身的意志来塑造自己的灵魂,它的和煦与寒凉得靠文化自身的规律来操控。 我曾数次到第一师范参观,在那里怡然自得地漫步。那些典雅的欧式建筑,如同摄人心魄的风雪,将我覆盖。它的异类本能地将它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出来。它内部的陈设,如果不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观察,而仅仅从革命的角度去看它,可以说无可挑剔。毛泽东当年读书的桌子、睡过的床铺、用过的阅览室、搞过活动的大礼堂,甚至进行冷水浴的水井,在陈列布局的细节上处理得恰到好处。明媚的阳光,尽现革命的灵性与辉煌。在这样神圣庄严的地方,想要从革命文物的背后,寻找更遥远一点的历史文物,哪怕是残砖碎瓦、只字片言,都需要有足够的考古知识和历史知识作支撑,因此,在我初到岳麓书院工作的时候,仍然不知道日日与我隔江相望的那座举着火炬的第一师范的标志性建筑下面,就是当年城南书院的地界。而与我一样不清楚的,还有无以数计的文化人。那时候我就想,这座曾经名动京城,雍正赐帑,道光赐匾,张栻、何绍基、王先谦等文化巨匠讲学的古代文化殿堂,已从精神上被崭新时代勾销了。废墟,在人的心里。时过境迁之后,只有神祗才握有进入废墟的钥匙。抵足天国的外婆,也只能在废墟之外继续她的梦想。我由此想到一个需要文物研究者认真探讨的问题:革命文物与历史文物如何相得益彰? 我在写以上这些文字的时候,中国书院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之中。历史的探险已经冲破时空的阻挡,在广泛的层面上寻找文化的真相。在已经收集到的文物当中,我看到了那块我一直想看到的碑刻———“城南书院地界”碑。这块由麻石制成的碑刻,在经历凄风苦雨之后,用我母亲曾经睁开过的饥渴的大眼睛看我。它已经放下了它所有的骄傲与矜持,渴望我进入它灵肉交融的纵深。在它柔软的腹地,在它玲珑的花格窗前,在它风姿婉约的庭院曲径,在它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渴望我、渴望研究者像一个温柔的暴君那样进入。它的个性和快乐、它的荒凉和落寞、它的创伤和悲伤是任何人都不能无动于衷的。 曾氏的灵魂在废墟上唱歌,我听到了夺人心魄的歌声。 江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作家,青年学者。1962年10月23日出生于湖南衡阳县金兰乡木瓜村。2003年7月21日因病去世。
1985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系,留校工作,1990年到岳麓书院从事古代书院遗址及相关文物研究。自1998年以来,开始实施中国古代百家书院遗址考察计划,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特别开设 “书院内外”专栏,刊发其考察笔记。1987年发起中国新乡土诗歌运动,创立新乡土诗派。已出版《新乡土诗派诗选》等流派选集4部,个人诗集9部。诗集收入新中国五十年“文艺湘军百家丛书”,作品入选《新中国五十年诗选》。近年来,从事文化散文写作,是多种报刊的专栏作家或主笔,在《长沙晚报》开设的湖湘文化遗址随笔专栏获湖南省优秀专栏金奖,影响甚广。已出版文化散文集《山间庭院》及文物文化随笔集《中国古代书院》、《诗说岳麓书院》多种。与人合编《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千年讲坛——岳麓书院历代大师讲学录》、《思想无缰》、《智慧在此》等文化演讲书籍及“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新青年文丛”,被称为出版市场的品牌书籍,并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社会评论 评论者普遍认为江堤是一位才智型作家,具有诗人、作家、学者的三重秉性,拥有独立观察事物和思考事物的立场与方法,有性灵飘逸的创造性品格,他对文化的诉说来自灵魂深处,其作品对社会和时代有一种和风细雨的暗示作用。
《 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先生说:“江堤善于对历史、社会、人文与时代进行不同视角的探寻。他是一位学者型、也是智慧型作家;他的语言充满诗性特质,透彻而鲜活、哲理而生动。”
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说,像江堤这样来写岳麓书院的,“古往今来怕是第一人”,“理性与诗性化的结合,在这本书里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江堤说,我在写瓦片的时候,反复强调的是灵魂有形。灵魂是可以烧制的,烧制成瓦片那样的形状。
评论家龚旭东先生在《三湘都市报》上撰文说:“有一种诗性与理性相契合、相交融的独特品质……深刻体现出作者的诗人本色,表现出作者灵魂栖居于兹,神魂萦绕于斯的痴醉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