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0岁的英国退休护士金玲(Lyn Gould)和丈夫在长沙创办了中国首个儿童临终关怀中心“蝴蝶之家”。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们先后接收了32名被医生认为无法治愈的福利院儿童。
让每位病孩有尊严地离去 ——探访中国首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心“蝴蝶之家”
长沙市第一福利院二楼的一间粉色小房间里,天花板上悬挂着一串串纸蝴蝶,地上铺着一块彩色拼图地毯,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一岁半的龙韵珊坐在小童车里,认真地捏着彩色橡皮泥。“珊珊太棒了!你真有创造力不是吗?”身旁,一个满头金发的老太太看着她,露出慈祥的微笑。
龙韵珊并不能盯着橡皮泥看很久,她患有戈氏综合症(Goldenhar's Syndrome),又名眼、耳、脊椎发育异常症候群,是一种五官发育畸形的先天性缺陷,发病率约1/45000至1/56000。
龙韵珊的右眼长着两颗花生米大小的肉瘤,几乎遮住了三分之二个眼球,挡住了她的大部分视线。她很快就看累了,转向身边的老太太,一边伸手要抱,一边嘴里喃喃着,听上去像在喊着“妈妈”。
门外的墙上,画着一个抱着熊猫的中国孩子和一只飞舞的蝴蝶,下面写着这里的英文名“China Kids Children Hospice”,意为“中国儿童临终关怀医院”。金玲将其称作“蝴蝶之家”。
来自英国的61岁退休护士金玲(Lyn Gould)和丈夫古英俊(Alan Gould)是这里的创始人,这也是中国首个儿童临终关怀中心。13名像龙韵珊那样身患重病的孩子住在“蝴蝶之家”里,他们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脑损伤综合征、白血病或是喉软骨软化症??他们小的才几个月,大的不超过3岁,都有一个共同点——被医生宣判生命最多只剩下6个月时间。
这也成为了“蝴蝶之家”的“入住标准”。他们被父母遗弃住进了福利院,又因为身患重病以至于连医生觉得已经无药可医,于是被送到“蝴蝶之家”,试图通过金玲夫妇和护工阿姨的护理和照顾,让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不那么痛苦和孤独。
今年一岁半的龙韵珊是“蝴蝶之家”的第一个孩子。一位护工阿姨回忆说,她是2009年12月26日出生,并被遗弃在福利院门口的。虽然他们第一时间送龙韵珊去医院检查,但还是被医生告知情况非常危险——眼睑上的两颗肉瘤就像两颗定时炸弹,会不断变大,并随时可能爆裂。而一旦破裂,液体会渗透到孩子的脑部,危及生命。由于当时龙韵珊还太小,肉瘤根部与大脑相连,无法做手术。
在“蝴蝶之家”里,龙韵珊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的可能。4月21日,站在《外滩画报》记者眼前的龙韵珊就像一个正常的孩子。尽管肉瘤仍然遮挡着她的视线,但她欢喜对外界保持好奇心,在看到摄影记者把镜头对准她时,也毫不害羞。到了正午时分,护工阿姨拿来上午刚烧好的胡萝卜糊和菠菜糊,一口一口地喂她吃饭。吃完午饭后,龙韵珊就被抱到了自己的小床,很快进入了梦乡。
金玲告诉《外滩画报》记者,澳大利亚当地一家医院已经同意为龙韵珊动手术,目前正在做最后的术前准备。并且,已经有一对远在荷兰的夫妇同意领养龙韵珊。“她马上就要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开始新的生活了。”金玲欣慰地说。
“蝴蝶效应”
金玲1950年出生于英国, 8岁时看的一部电影就这样改变了她的命运。那是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六福客栈》(The Inn of the Six Happiness),讲述的是20世纪初,一位英国女佣来到中国山西阳城县传教,通过无私无畏的奉献,担负起当地福音事工和民风改良的重任的故事。抗战爆发后,女主角带领一百多名孤儿翻山越岭,徒步转往西安的安全地带——“儿童之家”。“从那时起我就决定,某一天,我也要到中国去做同样的事情。她的那种先驱精神让我很受启发。”说起自己来到中国的初衷,金玲对于50多年前的那部电影至今记忆犹新。
50年后,金玲实现了她儿时的愿望。2005年,从事护士工作35年的金玲退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英国注册成立了名为“中国孩子”(China Kids)的慈善基金会。2009年6月,金玲夫妇辗转来到长沙,租下住房。在经过考察、协商、回国筹款、装修房间等一系列工作后,“蝴蝶之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心诞生了。
从2010年4月8日正式成立起,“蝴蝶之家”已经先后接收了32个病重的孩子。通过无微不至的护理,其中将近10个孩子奇迹般好转、康复,有的甚至已经离开了“蝴蝶之家”,过上了正常孩子的生活。
就像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蝴蝶之家”也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古英俊负责房间的装饰、家具添置、奶粉尿布的采购,以及财务工作等等。小小一个“蝴蝶之家”,卧室、厨房、洗浴室、换洗室、医疗室、游戏房等一应俱全,而且许多设备都是从国外买来的;而金玲则重点负责孩子的照顾、看护,并给护工阿姨做培训,教她们如何才能把孩子照顾到最好。
每天早晨8点,金玲就早早来到“蝴蝶之家”,当天值班的阿姨会把所有孩子的情况一一告诉她,包括每个孩子的病情、饮食、排便、体重和睡眠等等。并且,这些数据都会记录在孩子床头的笔记本上,方便日后对比查看。然后,金玲会给每个孩子配药,哄他们玩一会儿,“享受和每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早上10点,阿姨们开始为孩子们准备午餐——大多是各种蔬菜和半流质,搭配米饭和汤。“在给孩子准备食物和喂食之前必须洗手”、“每天都给孩子准备各种不同口味的新鲜食物”、“为孩子加热食物时要小心,在喂食之前先搅动一下并检查温度是否适宜”......冰箱上贴着的中英文告示中,罗列着关于婴儿饮食的标准。
每个护工都知道,金玲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她对孩子的饮食、日常护理的要求近乎苛刻。例如,奶粉和水必须按1:30的比例调配;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表喂食,而不是孩子哭了饿了才喂;抱孩子的时候必须双眼直视,用手抚摸,按摩,并且有语言交流,一定要给孩子最大的舒适感和亲近感。只要金玲认为有一丁点不对的地方,她就一定会纠正过来。
“对这些孩子,简直比对自家小孩还要好。”护工阿姨张爱明对记者说,“自己孩子要是哭了,肯定就让他去。这里不行,一定要把他抱在手里,更不用说打他骂他了。”
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护理让孩子们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金玲说,“这就是专业护理和普通护理的区别。护理也有好坏之分。”她告诉记者,中西方护士的护理专业水平差距很大,中国要落后西方好几年。
“在西方,护士和病人之间的关系要比病人和家属之间更加亲密。因为包括搓背、擦身等所有护理都是由护士做的。这也使得护士,而不是家人成为最了解病人需要的人。”金玲说,“西方护士地位也很高,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能独当一面,不会出现其他地方‘医生主导护士’的局面。她们能独立做决定,知道给病人用什么药,如何照顾病人。”
“像‘蝴蝶之家’这样日复一日,通过细致入微的护理和关爱,让孩子们恢复健康,正是‘蝴蝶效应’的一种体现。”山东卫视在采访节目中评论道。
福利院龙院长也对金玲夫妇表示了由衷的钦佩。“要知道,那些孩子之前都是被医生宣判了(无法治愈)的,可见精细化护理的效率有多高。”目前,在第一社会福利院里住着500多个被遗弃的孩子,80%的孩子身体都有残疾,其中70%到90%是重度残疾。“这些孩子特别需要得到周到细致的护理。这一点我们与‘蝴蝶之家’还有差距。”福利院的龙院长说。
这也正是“蝴蝶之家”存在的意义之一。“目前中国医疗资源普遍缺乏,福利院的医生、护士和护工数量都很少,并且缺乏专业护理经验。在‘蝴蝶之家’,一个护工阿姨带三个孩子,但在福利院,一个护士通常要管二十几个小孩。”金玲说。
金玲已经打算好,下一步是招聘一个全职的外国护士,把西方专业的护理方法和经验传授给中国的护工阿姨,并逐步把这个模式扩大到其他省份。但她也深知,由于中西方文化和观念差异,必须把两者理念兼收并蓄才行。“例如在冬天,中国家长怕孩子冷,总喜欢把婴儿包得严严实实,使得他们不能动弹。西方妈妈不会这样。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一时半会是改不过来的。但我想,两者的共性都是爱护孩子,这就足够了。”金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