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山寻踪
神农作耒于郴,耒山、耒水都在我市的汝城县,其实这在历代典籍的记载中,十分详细。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让这些往事平添了几分凄迷。
神农作耒,最早的论述见之于《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在古汉语中,耒就是柄,耜就是铲,这种农具直到现在还在我市农村广泛使用。只不过过去的木质铲现在换成了铁铲。那么神农氏在哪里作耒呢?《衡湘传闻》记载,神农作耒于郴州耒山。《万历郴州志》更进一步明确指出:耒山在桂阳(今汝城,当时叫桂阳)县南,四面孤绝,耒水所出之南。《徐霞客游记》中的观点与《万历郴州志》所载是一致的,《游记》中明确记录:“耒水出桂阳县南五里耒山下,西北至兴宁县,胜小舟;又三十里至东江市,胜大舟。”
通过对这段古籍的解读,我们可以明白一个基本事实:神农作耒于耒山,耒山位于汝城县城南5里左右,这里也是耒水的发源地之一。
8月18日,记者来到汝城县。站在离城3公里远的该县三星镇福水村远望,海拔720米、呈东西走向逶迤2公里的耒山,其西南方向的主峰,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耒字。高耸的头颅,山上一株株枝繁叶茂的杉树,分别像是“耒”字的一竖和三横。历史有很多细节是耐人寻味的。当记者把这个发现告诉该县县委宣传部朱忠悦副部长时,对耒山、耒水等地域文化有着一定研究的朱副部长说,记者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看法的人。
在耒山的北边山脚下,有一口泉水,叫耒泉,耒泉的泉水经一条小河,汇入百米之外的浙水。当地村民和福水村支部书记邓黎峰证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浙水就叫耒水,改名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记者在该村邓姓宗祠也看到,宗祠厅屋的正中牌匾上,写着耒水源长四个字。这表明村民的说法是不可置疑的。该村何、邓两姓的族谱中,都有关于神农氏在此作耒的记载。在汝城人流传久远的口语中,一句俗语至今还被屡屡提起,那就是“下青的斗笠城头的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汝城县内,下青村做的斗笠和城头做的犁是最好的,城头就是现在的福水村一带。这表明这里的村民对于农具制作,有着特殊的经验授受。
考古实证
站在耒山主峰,蜿蜒的浙水河就像一条从西方飘来的玉带,在耒山前面打了一个“之”字湾后,又义无反顾地向东方流去。在山与水之间,是盆地中的千亩良田,四周都没有比耒山高的山峰,与《万历郴州志》的记载基本一致。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讲,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日照充沛,确实是一块种粮食的好地方。
在当地人的记忆中,耒山主峰上直到上个世纪中期都还有神农寺,寺前有3棵百年以上的柏树。采访当天当记者沿着山间小路爬上顶峰时,古寺已坍塌,寺庙遗址前只见两株柏树依然长得郁郁葱葱。只不过由于山上无人劳作的缘故,两米多高的冬茅把古寺的遗址湮没得难以寻找,一窝突如其来的黄蜂又向记者一行发起猛烈袭击,当带路的该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陈世洲被蛰伤后,记者一行只好撤下山头。也许,历史从来就喜欢留缺陷的。
其实,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证实神农作耒于此的实证还有很多。在现在的福城村一带,每年农历4月26(相传这天是神农氏生日),当地村民都要举行舞春牛、香火龙等文艺表演,以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建国以前,这种活动都在神农寺前举行,湘、粤、赣三省观者如云。陈世洲副所长提供的文物考查资料证明,在耒山1公里附近的矮山包百元山上,曾经出土了部分石斧、石喯、夹砂陶片。这些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年),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而相关文献记载,神农氏是公元前26世纪的部落首领。从时间上推算,这两者所处的年代是大致吻合的。
美丽无穷
历史是由一串串的未解之谜构成的。其实就算神农作耒于耒山与百元山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同一事件,那么神农氏又为什么会在这里发明耒耜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在已经倒塌的神农寺里,是否还隐藏着什么佐证神农氏在此活动的实物资料呢?
耒山高兮耒水长,作耒于此兮济江汉。忆我先祖兮功德远,凡我炎黄兮当自强。今天的三星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齐头并进,该县的县级工业园和全县唯一的一个乡镇工业园都落户于此,去年镇里上缴的税收是4800万元。福水村一带流行的香火龙,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神农传说的研究日益深入,农耕文化的蔚然兴起,记者相信福水村、三星镇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寻根问祖者认识。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