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次打牙祭(转浩翰日志)

   1973年春夏时分,我们这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毫无选择地走进了“上山下乡”的浪潮之中。带着和父母家人离别的淡淡伤感,我们来到位于洞口县高沙境内的邵阳地区五七干校,“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

   邵阳地区五七干校原有6个连队(我们连队除了连长、指导员外,还有一个农民技术员),400多名知青。五七干校后更名为“茶铺五七青年农场”时,我所在的一连与三连合并。二、三、四、五连队相距较近,不过一到两里路,往来很方便;六连则距场部较远,有五六里路。凭心而论,我们下乡的所在地条件还算可以,有电灯、自来水,各个连队均有食堂,免去了收工回来后还要自已做饭的辛苦。当然,对伙食的好坏就不能再有过高的要求了,食堂做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

   当年,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一样,极度匮乏,我们连每个月大概能吃两次肉,其他连队也差不多。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连队之间相距不远,每个知青在各连均有要好的同学朋友,而哪个连队晚餐改善伙食,总能很快地传播开来,到开饭时,就餐人数暴增,于是僧多肉少。当年的知青对食物的渴求和旺盛的食欲,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怎么办呢,有些连队就动脑筋想点子。有一次六连就蛮有新意的将吃肉的时间放在早餐。前一天下午,时任六连炊事班长的文文,托人捎信过来:“明天早上打牙祭,来不来?”有这等好事,那还能放过?说来这事还有一定的难度,往返有10多里路,但为了这盘中餐,在所不辞。第二天清早,我和汪和平找理由请假不出早工,义无反顾地在早上6点多钟跑步前往六连,赶在他们7点吃饭前到达。一人一斤粉蒸肉,没有桌椅板凳,每人端个钵子,蹲在炊事班门前的屋檐下,狼吞虎咽,吃得那叫一个香......吃完后,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奔回去出工,有了这碗粉蒸肉垫底,一天的工夫不在话下,一天的时间都乐在其中,嘿嘿嘿,搞突然袭击,能挡得住咱哥们吃吗?也不看看哥们是谁。此事作为笑谈,多年以后再度提起,还会令人忍俊不禁。­

   不知不觉,时光走过了38年,但我对知青生涯的点点滴滴,均留下深刻的印象,或美好、或酸涩、或痛苦......(作者浩翰)

一人一斤粉蒸肉,没有桌椅板凳,每人端个钵子,蹲在炊事班门前的屋檐下,狼吞虎咽,吃得那叫一个香......吃完后,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奔回去出工,有了这碗粉蒸肉垫底,一天的工夫不在话下,一天的时间都乐在其中,嘿嘿嘿,搞突然袭击,能挡得住咱哥们吃吗?

下到农场就是不一样啊!好在大家都是同类---知青。插队落户就不同了,一个人好像被全世界遗忘了似的,真羡慕他们!

TOP

      一年又一年姐姐,看了你转的一次打牙祭,使我也想到我们在知青场的生活。我们下乡的那个时候,差不多也是每个月才能吃上两次肉。只要是吃肉的那天,大家心情格外好,有时男士还会喝点小酒。那个时候真的感到好开心,好知足。

TOP

回复 1# 一年又一年

 

 

       一年又一年君的转帖,生动地记叙了段知青生活经历,我羡暮那一人一斤粉蒸肉的曰子!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