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石龙坝发电厂
石龙坝水电站位于昆明市西郊螳螂川畔,始创于光绪34年(1908年),并于1912年正式开始发电,是我国水电的鼻祖。电站的建成为我国水力发电揭开了序幕,石龙坝水电站成为了中国的首座水力发电站。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于1939-1941年先后4次出动飞机对石龙坝水电站进行轰炸,但仍未能阻挡对军工生产的供电,电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鉴于石龙坝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于1993年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石龙坝水电站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开始筹建,宣统二年(1910年)开工,民国元年(1912年)4月发电,当时1、2号机组共480千瓦,使用当时中国第一条自建最高电压23千伏,经过35公里的线路,送电到昆明市区。
石龙坝水电站,是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开创了中国水电建设的先河,被尊奉为中国水电站的鼻祖。
石龙坝水电厂位于滇池出水道螳螂川上段,距昆明市区70余公里。滇池,位于昆明城区西南面,面积298平方米,蓄水量约13亿立方米。滇池的出水口称海口,出口向西北进入螳螂川,最后进入金沙江。螳螂川由平地哨经滚龙坝至石龙坝一段,河道貌岸然坡徒流急,有30余米的落差、以滇池为调节水库而兴建的引水式水电站。当时这座电站的主要工程有:长55米、高2米的拦河石闸坝一座,长1478米、宽3米的石砌引水渠道一条,以及石墙瓦顶的机房一座,即第一车间,又称一机房,安装两台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24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840年鸦片战争后,云南和全国一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85年签订的《中法条约》,给予法国在云南通商的特殊权益。1903年法国利用这个不平等条约,在云南兴建了滇越铁路昆明——河口段米轨。1908年法国以滇越铁路通车后需用电灯为借口,向主管云南省工商业的劝业道提出准其在石龙坝建设水电站的要求。宣统元年(1909年)10月,云南劝业道道员刘永祚得到云贵总督李经羲支持,拒绝了法国人的要求,倡议由云南省官商合办开发石龙坝水能资源,集股开办耀龙电灯公司建设石龙坝水电站。宣统二年(1910年)1月20日经李经羲批准,于当年年底成立了商办耀龙电灯公司,云南省商会总经理王鸿图为总董事,左日礼为公司总经理,从此拉开了石龙坝水电站建设的序幕。
电站建设初期工程,由德商礼和洋行通过与美商慎昌洋行竞争获得承包权利。云南省商会提出德商只负责引进勘测设计、建筑安装、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以及发送变电和装设电灯所需的设备器材。电站和输变电工程则在德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中国工人自己建设。开工后,来自江苏、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江西、天津等省市的能工巧匠,以及省内昆明、玉溪、通海、昭通等市县的汉、白、回、彝各族的土、木、石工共1000多人参加了建设。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30日建成,向昆明市区送电,结束了云南无电的历史。
此后,从1923年到1936年,石龙坝水电厂又进行过4次扩建,装机容量扩大到2440千瓦。1943年5月开始再进行了第五次扩建,装机容量达到6000千瓦,机组的启动、调整、并列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使石龙坝电站旧貌换了新颜。
20世纪初,在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定历史环境下,由中国人自己建设自己管理的我国第一座水电站,是振兴民族工业、反对殖民掠夺所进行的一部不屈不挠抗争的胜利史诗,是我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民族精神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电力工业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基于此,石龙坝水电站虽然不大,但其名声却很大。
1952年,时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的宋任穷到电站考察。1957年3月18日,朱德副主席亲临电站视察时,向电站职工感慨地说:“你们要好好保护电站,它是中国水力发电的老祖宗哟!”同年7月,李锐、刘澜波等领导也先后视察了电站。1987年电站被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国务院总理李鹏,经济学家于光远,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电力部部长史大桢、省委书记普朝柱等先后到电站视察,并就电站的历史地位、作用作了重要讲话,李鹏总理还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加快云南水电建设”。1992年元月,中共云南省委、中共昆明市委将石龙坝水电站确定为昆明地区近现代史国情教育基地。1993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确立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后,每年到厂参观考察的国内外宾客达一万余人次,先后接待过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挪威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