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芋头寨出来很快就到了皇都侗文化村。该村位于距县城10公里的黄土乡,“皇都”是取了“黄土”二字的谐音,也代表了更名者一种美好的愿望。村寨由头寨、尾寨、盘寨和新寨四个寨子组成。寨子的建筑形式,同芋头寨一样,都是山麓型,依山傍水。寨里绿树掩映,干栏式的吊脚楼错落有序。洁净的青石板路曲径通幽,不知蕴藏着多少动人的故事。据说这里以前民风古朴,素有“出不锁门,路不拾遗”的美誉,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活脱脱一幅原始共产主义的版本。
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平时这里还有颇具侗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侗族情歌的火辣和缠绵,侗家少女的婆娑舞姿,侗族大歌腔调激扬,侗族体育的刚劲优美,斗牛、摔跤、抢花炮、荡秋千场面激烈惊险,还有长长的“合拢宴”食物可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只可惜这几天那些演员们这几天正好有外出演出任务,我等无缘饱此眼福,只是听到了雨晴的介绍。几天后,雨晴所报道的“大戊梁歌会”,就真实地体现了这些场景。
此处最有特色的建筑还是风雨桥、鼓楼、寨门、凉亭。前三种都是不用一钉一铆纯木结构,被称为“侗家建筑三宝”。在通道,鼓楼特别多,沿公路两侧都可以看到,其中宝塔式结构的最多。雨晴告诉我,这种宝塔式鼓楼一般层的数量都是单数,有5~9层不等。屋顶分歇山、攒尖式2种,多以4根巨杉做主承柱,直立于楼的中央,再以横梁连接外圆边柱,并沿高度等距离收分出挑檐,远处看给人以轻灵洒脱,高耸入云之感。在皇都这里还有些民间工艺品卖,我们都看了一下,很有特色,但还是觉得在做工上略显粗糙了。将这里与芋头寨相比,后者显得要原生态一些。
与这里相距不远的是普修桥,也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经多次维修,1984年复修。桥身全长57.7米,宽4.2米,重檐长廊,等分成21个廊间。桥廊两侧置通长直棂窗,4柱3间排架。共有3座桥亭,桥亭檐角饰狮、龙、凤、花草等彩绘图案,起翘高挑,雕塑精致,线条优美。两端还各有一座桥门,为生檐歇山顶,屋脊和檐角都有龙、凤、鸡等动物。
本来一下午安排看两个景点,在时间上就已经很紧张,在回县城的路上,已经快5点了,雨晴还是建议我独岩民俗风情园,因为这个景点就在城区里面。我想也有道理,耽误就耽误一下,以后确实难得专程来一趟。进门之后,这里正好还有民俗节目看,还蛮热闹,汽车还挤得水泄不通。我们一行也顾不上看节目,急急忙忙地乘坐游船看了一下独岩峰,山势险峻挺拔,环境优雅,真像个世外桃源。雨晴还告诉我,平时她经常与她先生在这几个景点走一走,反正离县城都不远,也还是别有一番风味。我想,像这样的地方如果离长沙近一点,像谢东琪、草根思者这帮“隐士”们不早就打上主意了。
第二天上午,还要继续开会。中间休息的时候,我接到了雨晴的电话。她告诉我,她今天还要赶回靖县,因为她的小孙子要办周岁,她又要赶回去操办,所以就不能来送我了。我非常感激她这一次的热情接待。我想,我与她实在是素昧平生,仅仅是最近才有网上联系,而她对于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从长沙来的老知青就是这样的热忱,可见她平时的为人就是何等的真切和朴实。她曾告诉我一些长沙下到靖县的朋友拜托她做的事情,尽管她的能力有限,她都是尽了她最大的努力去把它做好,这一点令我非常感动。后来她讲了一句话,我听了半天过不得。她说,每次长沙有知青朋友来,她都是掰着指头算日子,急切地盼着大家来:而当朋友们要离开的时候,她心里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好像别人都能回家,就把她一人留在这大山里。我非常理解她的这种心情。几十年过去了,雨晴已将她的根深深地扎在这里,这里有深爱她的先生和绕膝儿孙,有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但这一切依然不能割断她对千里之外的故乡和亲人、朋友们依依不舍的眷恋。她将网名叫“雨晴”,是取“雨后天晴”之意,我衷心祝愿她健康、幸福、万事如意,好人一生平安;也希望她常回家看看,长沙这边的亲人和朋友都非常欢迎她。还是上地团朋友讲的好:“你本来就是——长沙妹子长沙伢”。
回长的路上,路过靖县作短暂停留。我急忙与芝麻开排兄联系上了,他站在路旁等着我。我们虽然在湖知网上神交已久,今天也是第一次见面。他也同雨晴一样,讲怕认不到我;讲得我都不好意思了,都是原来在网上不蛮想“现身”的缘故。我对开排兄讲,今天就是我们兄弟见一面,不是作深谈的时候,以后有机会在见面。我们就在飞山爷爷的塑像下面合了一张影。开排兄告诉我,他现在退休了,儿女都大了,自己和老伴在家里还种点菜,日子还是过得很惬意。多少年不动笔了,是知青网唤起了他写点东西的愿望,谁知道一写起来感觉还可以,家中还有一位92岁的老父要照顾。看来开排兄也是一个孝子和有责任心顾家的男人,老知青们都是有故事的人,熬到今天都不容易。我也衷心祝愿他幸福安康。
别了,通道!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