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摘录一段我在去年在江永知青文学研讨会上的文章:

      罗丹的《知青笔记》带给我的是一种欣喜的、纯粹文学意味的感受。翻开第一页,我似乎看见了萧红的影子,再翻到《吊脚楼人物》,又好像看见了王安忆《小鲍庄》,但仔细看来,罗丹还是罗丹。她有自己的笔触,女性的、细腻的、温婉的笔触,如诗如画,却沉郁幽深。她其实是很敏感很锐利的,否则她感知不到那么多人物的内心深处——人、牛、她自己。她以她独特的视角和眼光从泥土中发现美,这美是温暖的但包裹着哀伤,因为那是真实的人生。而罗丹执着的真实正是这部《知青笔记》令我们与之共鸣、击节鼓掌的关键;与此同时,优美的散文语言,小说的白描笔法,更给罗丹这部《知青笔记》增添了艺术上的砝码。我特别喜欢她的《人和牛的村庄》这一组散文。关于罗丹和村民、村庄和牛的情结,肖建国在《序》中有精到的描述。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句子,天然而浑然,不知不觉之中就使人着了迷,罗丹必定是掌握了某种神秘的钥匙,通向并打开了艺术的密码。这是她自己的美学。

      罗丹的《缺角的风景》经冯鹄、保罗二兄辗转到我手里,先是浏览了一遍,打算抽时间细细品读,写点感受,总因静不下心来一直搁下。但一定会做这件事的。东乡姐也可以读读这本书,相当好。

      至于有网友说东乡姐出散文集的事,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我们都期待着呢。

TOP

妮娜的文章,也如诗一般,娓娓道来,我想,妮娜也应该出一本自己的散文集,那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罗丹的《知青笔记》我也认真读过的,有一些感触和感动,却无法成文。谢谢妮娜姐为此书专写书评,写出了我们的感受!

TOP

   看了你的文,真是感觉惭愧,书是拿到很久了,但一直没有空去认真读。读了你的读后感,让我对此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但书我还是会要去读的,因为毕竟自己会有自己的感受。谢谢了!
但愿人长久,聚散总随缘。

TOP

回复 19# 方子

方子你好!谢谢你的鼓励。你这么客气,姐姐不好意思了。哈。

TOP

回复 20# 笑对人生

    笑对版主你好!谢谢你的鼓励。我很敬重江永知青。特别是64年下放的那一批知青。从不同渠道看到发生在江永知青中的故事,很让我感动。呵呵,关于出书,暂时没有计划。

TOP

回复 21# 大队部

    大队部你好!你的读后感,是学者型的。我呢,常常想到一点写一点,是没有思想体系和理论根据的。《缺角的风景》,以后找你们借来再看吧。很高兴能和你就一个话题一本书谈体会。

TOP

回复 22# 椰风海韵

    椰风海韵你好!谢谢你的关注。把你的感触和感动写出来吧。等待着。

TOP

回复 23# 包子馒头

    包子你好!谢谢你的关注。人各有各的事情啊。没什么好着急的是不,有时间了再将你的感受和盘托出,期待。 

TOP

妮娜姐你好:浏览着你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真情美文,倾听着你时而呢喃时而高亢时而深情时而义正严词的心声,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从心里对你和那些大哥大姐有一种由衷的敬佩和爱戴。 psb.gif

TOP

 

        很久末见尼娜在茶座发文了,一切都好吗?很是挂念.罗丹的知青笔记收到很久了,可一直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感谢尼娜将读后感发与我们分享."不当知青,不会懂知青之苦。其生活方面的苦楚,形同乞丐。而更多的来自精神层面的痛苦,叫天天不应。苦难对谁言?无法想象,只有面对。只有一桩桩一件件一天天去直面人生,回头去看,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是怎样熬过来的。这岂止是什么伤痕?谁来为反思买单?"这内心的伤痕确难修复,确是我等心声!

TOP

     

      罗丹是湖知网深受网友敬重和仰望的大姐。同时我还要说,妮娜君也是我们仰望的一位才女。

      茶座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前客让后客,后客恐怕还不认识前客,因此,谢谢妮娜君能将罗丹姐推介出来。

                                        雄鸡报晓上

 

TOP

又读到一篇评罗丹《知青笔记》的美文,谢谢妮娜!fficeffice" />

罗丹象乡下人一样讲着乡下的故事,如数家珍。一切都很平常,很自然。没有眼泪,没有抱怨,没有愤懑之情。但是那泪水就在笑声里,罗丹不去写它们而已。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后面,能看到穿心透骨的凄清。罗丹将乡村写得那么具有灵魂。她的《知青笔记》,真乃肺腑之言,它为知青代言了,为时代作证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知青文学。

是的,这就是罗丹的特色,文如其人。看似瘦弱的身躯却有着惊人的毅力与才情。

我第一次看到罗丹的散文是载于1986417日《长沙晚报》上的《映山红满坡的时候》。文字不多,却把早春的映山红的顽强描画了下来。我把文章剪下保存。记得看完这篇散文,我脑中的映山红竟化成了罗丹那瘦小的身影,这“映山红从那些错乱深洼的脚印里生出来,那般细小,却像火花般闪亮”。 从那里,我听到了罗丹的呐喊:“春来得这样倔强,我又岂能止步盘桓?…我感到背上生出了双翅,我将从脚下即将复兴的泥土上起飞,振翅向前飞去”。 尽管罗丹在《缺角的风景》一书中,修改后的《映山红》去掉了这句话。但我始终忘不了这呐喊声,这是自强不息的心声。

1975年,我在一纺织厂当挡车工。为了学美术, 我钻山打洞总算得到一名额,又多次恳求车间领导准许进入“长沙市七.二一职工美术大学” 学习。开学时,在同学中,我欣喜地发现了一个熟人—罗丹。十几年不见,她还是那样小巧,但面容显得憔悴。后来我感到,罗丹瘦弱得好象承受不起那件老式立领棉袄,那棉袄老是晃动着,一对裤筒也是瘪瘪的,一双脚几乎是拖着走。而只要到画板前,她便是全神贯注,目光犀利,炯炯有神,线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记得在读罗丹邮来的有关牛的文章时,从最初的《背影》,到《山里的村庄》,到《寂静,因为一头牛》,那种振人心魂的人与牛与大自然的真情实感的描写让我叫绝!同时,我又读得揪心。在电话(当时她在广州)中我问她:你这样瘦小的人怎么搬得动那沉重的犁,犁得动田土?她平谈地说,搬得,也犁得。反正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学会了。她说出的话,做到的事,总让人无法和她瘦弱的身躯联在一起。

自从我读过《映山红满坡的时候》,以至于见到映山红就想起罗丹,见到罗丹就想起映山红。

我曾看到罗丹挂在家里的一张国画,整张画面就是一个农民黝黑结实的背影。我记得我是在读那张画。我读那线条刚柔所表达的人物人生承受;读那墨色浓淡干湿处的人物性格;读那约隐约现的景色寄情。我并不懂多少国画的语言,我只想读懂罗丹。

这就是我认识的外柔内刚,大气的罗丹。

TOP

 

 

      快克看妮娜的书评!

 

2009091309432292.jpg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