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草书一幅请指点

最近专写魏碑,前日练完《爨龙颜碑》之后书兴大发,以碑笔意作草书一幅,请指正

 

 

  http_imgload.cgi.jpg

 

 

糊涂难,不糊涂更难,人生难得不糊涂

   不懂书法,无法指正。唯觉勤奋如君,悟道如君,定能在书法上有所造诣!

   问候不糊涂君!

TOP

总觉书法中,草书最是个性张扬的表现,字如其人,每个人的草书更加外露自己的性格,看先生草书,凝重不失潇洒,笔力轻重自成一格,看字,坚韧有余,笔力千钧,总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气概,佩服

TOP

转一文,供您习书时参考

 

          谈书法的发展方向和现状

 

               韩进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书法是艺术,书法的存在总是客观事实;不管你把书法捧得多高,两千年来书法没有公认的标准,这也是客观存在,因为至今谁也说不清楚合理的或公认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我这里不使用“中国书法”这个词,因为书法不仅是中国有,外国也有。 一次宴会,我和一位国内颇有地位的书法家同桌。彼此自我介绍过后,书法家知道中央电视台曾经讲过我对书法标准的观点后,就考验性地问我说: “我评价书法,标准是劲,力度。你对书法的标准是什么?” 我回答说:“书法的标准,应该是笔迹中代表着健康的心理、优秀的素质,含义是很广泛的,应该说它没有固定的标准或特定的形式。比如您说的劲、力度,在笔迹学意义上,代表的是刚强、自信、积极、进取。如果笔迹的风格特征是从容、稳定呢,代表的心理含义就是稳重、沉稳、稳健、有韧性、自制力强;若是柔、润,代表的心理含义就是多情、同情心强、善良。书法的标准,应该是代表着人类一切优秀的素质和心理,比如聪明、热情、乐观、创造力强、合群、正直、自信、果断……等等,代表着这些特点的,就是好的书法,反之就是不好的。

  

  由于同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同时具有人类的一切优点,所以任何人的书法,也不会同时集中起所有的优秀素质和心理特征。书法的标准不应该是抽象的劲或瘦之类的标准,而是最适宜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或许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因此若干年后可能有所调整,这就是说,书法的标准历史地看应该会随着社会的质变有小幅度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于是这位书法家在此后再不说话,直至宴会结束。

 

   当我们承认书法的真正标准就应该是从笔迹中表现健康的、优秀的心理素质之后,实际上就已经面对着这样一个事实:当笔迹学已经发展到可以全面测评人的内心世界、个人素质以后,评定书法的优劣,确定书法的标准,指导书法的发展方向,矫正书法练习的种种错误……这些重担和责任,已经义不容辞地落在了笔迹学的身上。 我曾经和自称当代书圣的著名书法家卫元郛先生交谈过各自的看法。使我颇感到惊奇的是,我们居然不约而同地有一种认识:中国书法从明朝以后走上了邪路。简单地说,就是从董其昌、张瑞图之后,越来越严重地走上了歧途。如果说在书法界,明朝之前“书如其人”还是恰如其分的话,明朝之后就渐行渐远,越来越模糊了。 具体地说,就是僵硬的形式越来越严重了。

 

   比如说,目前有不少笔迹学界专家学者已经能够从笔迹判断人的体型胖瘦了。那么,依据笔迹,启功先生是胖子还是瘦子呢?显然应该是瘦子。但你看看照片,启功先生明明是胖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笔迹学专家们总结出来的规律有错误?不是,这些规律用在一般人的笔迹上肯定是对的,是准确的。为什么用在启功先生身上就不准呢?这是练字练出来的结果,从笔迹学的角度看,客观地地说,也就是长期模仿瘦子的笔迹导致的结果。 书法的正确道路,或者说正确的标准,是抒发健康、积极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意愿,在精神上接近自己理想的人格状态。 明朝以后逐渐严重起来的邪路,要害是缺少情感和理想,以美观、流畅为标准,为写字而写字,为艺术而艺术,书写的内容与艺术形式脱节,不分内容,千篇一律的固定风格。这条道路把书法家变成了写字匠,体现出来的只有写字的技术水平,即技巧水平,写出来的字缺乏情感,缺乏人格魅力。

 

   从笔迹学的角度看,笔迹分为自述性笔迹和非自述性笔迹。自述性笔迹指书写人自己运用语言,通过书写活动表达一定内容的笔迹。如:记录自己情感的日记,表达个人意愿的书信等等。这种笔迹的产生过程伴随着思想活动、情感活动,不仅是个人书写习惯与技能的反映,不仅可从中看出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与习惯,更重要的是记录着思想和情感活动的轨迹,是真正的心迹。非自述性笔迹则不然,它是抄写不认识的文字或没有意义、不能引起书写者注意的文字,或者听写(别人念什么,自己奉命写什么),这样的笔迹缺少的是真情实感。 颜真卿的《祭侄儿书稿》被公认为是天下第二行书,根本原因是其强烈的感情与成熟的书写技巧成功地结合起来了。 相反,释高闲、释智永的许多书法作品,董其昌、张瑞图的作品,许多人抄写的佛经,抄写千字文,抄写的古人诗词……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笔迹中情感淡薄。这些书法作品中,作者很可能只是在写字,是非自述性质的书写,没有情感或缺少情感。有时甚至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就是文字的内容所需要的情感和笔迹风格实际表现的情感正好相反。

 

   以现代中国人为例,许多人为了写好字,平时习惯性地以毛泽东诗词为内容,写龙飞凤舞的字迹。如果你书写时不具备相应的情感,就会写出潦草而缺乏情感的字迹。 近现代书法界走出的邪路,正是专注技巧、在为写字而写字的情况下出现的、产生的。 过去我们有一句话叫“文学是人学”,其实书法又何尝不是人学呢?离开了人的真情实感,就不会有真正值得赞赏的书法作品,是不应该有。 当代书法,一贯没有公认的标准,你说启功的书法好,他说欧阳中石的书法好……,还有的人说舒同的书法也不错。

 

  现在,我们从反映健康的心理、优秀的素质为书法应有的标准角度出发,评价当代书法,应该怎么说呢? 近代书法,有一句比较公认的话可做普遍的书法标准,就是“书到瘦硬始通神”,也就是说,笔画瘦硬、线条瘦硬是普遍的标准。 那么,瘦硬究竟在笔迹学的意义上该怎样解释呢?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自秦汉以来就丧失了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两千多年来思想、社会制度、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中国基本上交了白卷,什么东西都不曾发明创造出来。但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写字、练书法,依然形式上保持了自己的志气和骨气,特别是明朝几次和皇权的大规模较量,更是这种骨气存在的铁证。做清正廉洁的官员,做不与无道昏君合作的隐士,做死谏不屈、刚正不阿的直臣,做敢于和太监阉奴们斗争到底的东林党人……总之是决不无原则地与小人、奸佞同流合污,这是仅有的正面意义的内涵。其实,考察历史,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骨气往往叫人啼笑皆非,比如明朝的大礼仪之争,皇帝该叫谁老爹,这在后代人看来就简直是毫无意义。中国的书法真实体现的就是这样的“骨气”,这是充满奴性的骨气,甚至可以说是极度奴性化了的骨气。中国的文人通过书法表示自己永远是有骨气的人,却早已从根本上忘记了自己的奴才身份和地位,并且以做好忠实的奴才为荣。中国书法的“瘦硬”标准,其实就是凝聚了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说它是无意识,因为中国书法界早已鲜有人真知瘦硬的这种心理含义。

 

  历史上中国书法的价值和意义,除了美学价值和意义之外,作为陶冶性情的形式和手段,主要就是给知识分子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虚幻的可能性,他们恍惚之间总是觉得自己还俨然是个有尊严的人,是伟大、光荣的无限忠于皇帝、忠于皇权的人。其实,既然是无限忠于皇权的人,本质上就只是个奴才而不能再算是现代意义上的人,至多可以算古代意义上的“臣民”。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明白这一点,他们沉浸在虚幻的书法感觉中,从书法中仿佛觅得了道德和情感方面的自尊自信,像鲁迅笔下的阿Q用精神胜利法保持着自己虚假的心理优势。 中国的书法界至少从明朝起已经走上了歧途,丧失了字如其人、笔迹就是心迹的自觉。他们学王羲之,学颜真卿,学董其昌……,学来学去,始终是在皮毛上下功夫,没有从思想上、心理上即实质上搞明白应该如何写字,如何练书法。从明朝以后,实际上人们走的是一条从形式上模仿古人笔迹的道路。结果,从笔迹学的角度审视,就是书法家们的字,大多数是徒具形式,没有生命,缺乏情感,装腔作势,就像是皮影戏,仿佛看上去也还生动,其实那皮影戏人物造型本身何尝有一丝一毫的变化?大部分近现代书法家,都是操演皮影戏者,每个人的操纵技巧虽有差异,而所操纵的都是同一个皮影人物,或者说,王羲之是一个皮影人物,颜真卿是另一个皮影人物,门派之争,不过如此而已,技术高低,不过是演戏的技术高低而已。

 

   因此,我认为,明朝以后的书法,包括今天的书法界,基本上是一个“皮影戏阶段”或皮影戏状态。说近现代书法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并不为过,当代书法家多以险怪取胜,书法家大多没知识,就是明证。盲目追求瘦硬而不知瘦硬的心理含义,必然导致今天这种局面。 书法界的新生,或曰未来的前途、出路,就在于每位书法家都明白不同的笔迹代表着什么样的心理,然后每个人让自己的笔迹体现出最健康的心理、最优秀的素质,百花齐放,每个人都能在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和写字美观三方面的自然和谐统一中不断发展。

 

               2011年5月14

师嫣图文集http://2009.hnzqw.com/index.asp?boardid=36师嫣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oldxiao

TOP

   不懂书法,无法指正。唯觉勤奋如君,悟道如君,定能在书法上有所造诣!    问候不 ... 夏悸 发表于 2011-5-15 08:03
谢谢夏版的问候和鼓励! 书法我纯属玩玩,玩上了瘾就多玩玩,正如有网瘾的人一样,谈不上勤奋。至于悟道则更难说,师嫣老师推荐的这篇文章所说之“道”我还没有悟出来呢...
糊涂难,不糊涂更难,人生难得不糊涂

TOP

总觉书法中,草书最是个性张扬的表现,字如其人,每个人的草书更加外露自己的性格,看先生草书,凝重不失潇 ... 笑对人生 发表于 2011-5-15 09:56
诚如先生所言,“草书的确外露自己的性格”。 糊涂以为,草书的书写过程更展现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是个性最痛快淋漓的倾泻过程,至于书成之后的所谓作品则因书者的书法涵养与技巧不同而表现程度不同。我现在仍属书法技法和涵养不足阶段本我恐很难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因此很少草书。谢谢您的点评!
糊涂难,不糊涂更难,人生难得不糊涂

TOP

谢谢师嫣老师提供韩进先生《谈书法发展方向和现状》一文。
糊涂难,不糊涂更难,人生难得不糊涂

TOP

  岂敢指点大师, 不过, 您既想“悟道”, 我就不妨“谈玄”,呵呵!

 

  我不认为韩进此文是想建立一个标准,韩大师据称只是笔迹学老师,于书法一道究竞有何功力,尚不敢妄评。但他此文于书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确有楚人之风,就“狂”而论,倒是和大师与在下属于同类。

 

  不是建立一个标准,那么他实际上是从艺术的角度在谈书法,即在谈技与艺的关系。他并没有讲临帖等“技”的修练,《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没有日复一日“技”的修为基础,“艺”只是空中楼阁。但他此文着重是在谈“艺”。文章开宗明义就声明了这一点。

 

   那么,综论古今洋洋洒洒一大篇,他是怎样谈书法之“艺”的呢? 若让我斗胆给个简洁,他实际上是在说:“由着性子,法无定法” 八个大字而已。 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艺术绝对是个性的,摹仿即使达到维妙维肖神来之笔的境界,也不是书法之“艺”。即使是“瘦”与“劲”,也不会是千人一面。因此,书中是否有王羲之,颜真卿,董其昌之风,实不必在意。“书到瘦硬始通神”,倒底还得看有无个性的独特。“由着性子,法无定法” 的不媚俗, 不随众,不图裦扬奉承,不求一字千金,不欲则刚,瘦硬之骨才会跃然纸上,力透纸背。他此文的主旨也就在这里。

 

  不过,韩进颇有些欲语还休,吞吞吐吐,行文委实不大痛快。身为学者,恐有难言之隐,是否影射人与事,恐也不能妄猜。

 

   多少年来,临帖是学书的不二法门,没有人不乐见自己的字里行间,有些书圣书痴的影子。但有无之间,不必持执。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书一体,对在下领略书法艺术之美,倒很有启发。

 

   在下于书法是十足的外行,您习书是玩儿,我赏读也是玩儿,麻起胆子转来一帖,竟惹出码字的麻烦,从此只敢噤声闭嘴,学一学贫喘张大民的偷着乐了,呵呵。唐突之处,切盼您见谅,“难得不糊涂”就糊涂一回吧,可好?

师嫣图文集http://2009.hnzqw.com/index.asp?boardid=36师嫣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oldxiao

TOP

回复 1# 难得不糊涂

       很佩服难得不糊涂君的执着与勤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TOP

回复 8# 师嫣

    “由着性子,法无定法” 的不媚俗, 不随众,不图裦扬奉承,不求一字千金,不欲则刚,瘦硬之骨才会跃然纸上,力透纸背。

    师嫣老师的见解,揣摩于心,领悟其中,意味深长。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