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3# 开山炮
2月26日,中铁十一局五公司组织员工撤离利比亚铁路项目工地,分乘数十辆工程车,组成车队前往利比亚米苏拉塔港。
中国在高风险地区投资所占比重都过高
利比亚乱局,中国的利益该如何追讨?
特约撰稿|陶短房
导语:中国在利比亚的损失真如媒体揣测的那样多吗?在已有的“战争红利”分配规则下,如何维权必须清醒对待。
利比亚战火方炽,大有持久化、长期化的趋势。有报道显示,中国在当地有75家投资企业,涉及各类承包项目50余个,总金额高达188亿美元。事件爆发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撤侨行动,撤回大部分在利中国侨民。
在利比亚究竟损失多少?
几乎所有中资项目都因战火而被迫叫停,一些中国承包的工程项目、工地,沦为战火纷飞、弹痕遍地的战场,甚至被炮火夷为平地,不少媒体认为,中国在利投资损失惨重,甚至有“中资投资损失逾千亿(人民币)”的说法。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等于将中国所有在利投资项目的总金额,都算作中资在当地投资的损失。而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中资项目中相当一部分为工程、基建项目,这些项目大多计划几年、甚至十几年完成,已完成项目仅占总金额的一小部分,这类工程、建筑项目中标后、开工前,业主方面就会支付部分工程预付款,以供施工方购买机械、招募人员和开展首期工程。
以后理论上应根据进度收取进度款,进度款不到位,工程也会自然停止,尽管中国承建方往往会因赶工而导致成本提高,或因建材价格上涨而发生进度款不到位、工程量却已超前的状况,但损失的大部分,仍然通过工程预付款,转嫁到业主(也就是利比亚发标方)身上。
至于因在利比亚经营、参与项目被战争打断,而造成的机构、人员超编等意外损失,则影响更为有限。知道内情的人士都清楚,许多在北非、中东中资项目,尤其工程、基建承包项目,其管理人员(包括翻译、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等)大部分为企业内部职工,少数为临时聘用的人员,项目中止的影响有限,而数量庞大的民工则会因名义上禁止、实际上见怪不怪的层层转包,而被分摊到众多二包、三包企业头上。
至于能源、矿山、工贸等项目,中国在当地大型投资并不多。这些项目的摊子和雇员数也有限,损失固然不会小,但也不应过分夸大、渲染。
由于撤侨及时,中国避免了更多人员损失,并能将项目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当然,项目、合同半途而辍本身即是惨痛的损失,已建成未交付项目的迫害,机械设备和在当地资产的损失也难以避免。
中国如何维权
事已至此,中国应如何维护在当地的利益?
首先,“冤有头债有主”。中国在当地投资、经营项目,几乎都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项目,许多是利比亚政府项目,有一些还得到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赞助,此次事变,战争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固然令人心痛,但更难预期的损失,却可能发生在战后,因为战后利比亚政治生活状况可能发生剧变,原来的发标方、业主或面目全非,或可能不知下落,原有的合同也许会无疾而终,甚至被公然撕毁,中国应通过官方有力渠道,尽可能在战后落实“下家”,避免项目、合同无人认账、埋单,毕竟,战争损失属于意外,属不可抗力,只要合同没烂,项目没死,总有翻身的机会。
其次,认清形势和自己的位置,不要乱作为。此次利比亚危机成因复杂,矛盾尖锐,卷入的方方面面很多,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告一段落,即使战争暂停,深层矛盾也难就此缓解。但利比亚冲突各方为尽快恢复元气,寻找财源,势必早早粉饰太平,用各种理由、语言、优惠、承诺,引诱包括中资在内,各家投资回归,有关企业应认清形势,慎重“回场”,政府和驻外机构也应审时度势,严格把关,对不合适的冒险经济举措果断叫停,避免更大的损失。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原因,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经济活动,不论规模、深度,在北非均属于一般,和英、意、法等国相比,则更是吃骨头、喝汤多过吃肉,得利少得多,影响和损失相应也会少得多。
利比亚的经济主要依靠石油出口,不论哪一方上台都难以改变,而中国是近年来最重要、增长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石油进口大户,此前不仅卡扎菲方面多次向中方“示好”,班加西方面恢复石油输出后的第一船油,目的地同样是中国,只要中国不“乱作为”,不论谁当家,都不会得罪“大主顾”,和自己的经济收益过不去;此外,战后疮痍待复,基建项目必然会大量上马,这对于在此领域有优势的中国而言,同样是个机会。
中国海外投资的“软肋”
科威特、伊拉克、阿富汗的例子可知,联军的干预在战后重建中往往会转化为“战争红利”,而未参与战事的国家及其资本、企业,则可能受到排挤,对此,中国应有清醒认识,并未雨绸缪,事先酝酿好最合适的对策,毕竟此前并未参加伊拉克、阿富汗战事的中国,同样因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获得了不少令人羡慕的新项目,并维护了相当多旧项目的合法权益。
相对于可见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训。此次中国撤侨迅速,“止损”做得比海湾战争时好得多,但应清醒看到,不论基建或能源项目,中国在高风险地区投资所占比重都过高,且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这固然和中国海外影响力增强有关,却也和一些企业、决策者或对投资地情况了解不足、“功课”做得少,或沉湎于“富贵险中求”有关,一些官方机构、部门也确实存在过于重视签约量、合同总价值,而对隐患、风险不愿多谈的片面、狭隘心理。
必须看到,此次利比亚危机,中国的损失有时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偶然因素,如利比亚因长期国际制裁,直到几年前才恢复石油等关键部门的引资,而最令人瞩目的油田区块,则因故几乎都被跨国油企摘走等。
利比亚官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在华招商引资,原定今年3月10日在的黎波里召开的利比亚石油产业相关项目招商会,曾大规模在中国宣传、招展,报名踊跃,如今招商固然成空,损失却也因此少了很多。
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并非每次出现意外,都可以如此“好命”,中国有关方面应充分汲取此次的经验、教训,在海外经营、投资和决策中杜绝侥幸心理,充分做好项目预研和风险评估,做到审慎决策,果断取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