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本来是北方农村中赶集的一种形式。在北方农村各地,各种题材的庙会比比皆是,如东岳庙会(关帝老爷的生日),妙峰山庙会(观音菩萨的生日),等等。主题不一样,时间、形式也不一样,有乞福的,有求雨的,有保平安的,有拜菩萨的。其实就是赶大集。从前的庙会还有菩萨巡游等节目,不像现在,就剩下做买卖了。
我小的时候,逛庙会的印象主要是看玩意儿,就是看各种节目。如耍大刀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耍中幡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舞狮子的,对于花钱买吃的印象不深刻,大概是那时候兜里“米米”不足的关系。
在北京,过年大大小小的庙会有十几个,主题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有一样相同,就是人多,而且都是奔着“小吃”而来。北京最负盛名的地坛庙会。平均每天的游客有五、六万人,那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地坛庙会的摊位标王的价格是十五万元。就是说,摊主在十天左右要挣十五万给庙会管理部门,剩下的除去人工成本,还要赚钱。可那中标的却像检了个大便宜,对记者说:在高峰时间,一小时要卖出一万串羊肉串。最大的问题是收钱的速度太慢。您想,一个小时要制作、出售一万串羊肉串(庙会上卖10元一串),能保证质量吗?能保证口味吗?能保证卫生吗?庙会上卖的各中“风味小吃”,我决不去买,因为有句老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那些所谓的风味小吃都做的不“地道”。
但还是要去,为了应景,为了怀旧,为了冲着那“文化”二字而去。
我和夫人都是属兔的,大年初五,两只老兔子就带着一只小羊奔地坛去。庙会的主题是兔年,因而无处不在的兔子就引起我的兴趣来。发几张照片给朋友门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