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了泸定桥边。将我引来的,是加在这座桥上面的耀眼光环,当然还有川西大山的雄峻景色。
五十几年前上小学就知道世界上有一座泸定桥,它与长征中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的传奇故事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后的《万水千山》等电影,《东方红》等“史诗”都使泸定桥的光环更加耀眼。
不过这些年来,光环上有了迷雾。
去年读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一个已居美国的彭姓红军后代在文章中驳斥一位老红军覃应机先生,说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是他父亲所在的部队——红一军团,而不是覃先生在一本书中所说的——红三军团。“飞夺泸定桥”的第一篇报道是他父亲——红一军团的宣传科长——于1936年写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的覃应机老先生1991年出版的回忆录《硝烟岁月》我没能读到,据说书中有这样的内容:夺取泸定桥的任务,是他——当时在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任侦察连指导员——带领12名战士完成的。
覃先生书中12个战士大多有名有姓。
总之,同一件事,在半个多世纪后,在言论较为开放的环境中,浮出了第二个版本。而且似乎看来,第二个版本的可信度比第一个版本的强。
“双一”——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不再独占嫡系之位时,其他人也开始来争抢战功了?
一桩真实的历史事实不应当有这种情况。于是引出了第三个版本。
一位移居国外的传记作家早些年曾在泸定作了亲身调查,找到了一位当年就住在桥旁边的居民。这位居民只记得当年红军“阴一炮、阳一炮”地向河对岸发过炮,然后慢慢地过了桥。过桥时“没有打”。在她看来,当时只是桥板缺失,红军向居民们借过门板之类的铺桥。
传记作家也查了当年国民党军队的往来电报和通讯,发现“飞夺泸定桥”第一个版本中所说的守泸定桥的国民党军,当时都没有驻扎在这里……
而邓大伯的一个谈话,似乎更接近第三个版本。
对于泸定桥之战,邓小平曾在一九八二年对美国总统卡特(JimmyCarter)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i)亲口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自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看了这段话,泸定桥的迷雾在我心中消散了不少,泸定桥的光环在我眼里暗淡了不少。泸定桥,在我心中,也从神坛上走下来了。
不管怎么说,今天的泸定,是一座挺有韵味的小城;泸定桥,是一座很漂亮的桥。
走在泸定桥上,那晃晃悠悠的感觉真的很特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