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德
晋刘伶写《酒德颂》,“惟酒是务,焉知其余”。那时候是以饮(酒)为德的。那“德”字的意思就和“能”字接近。倘以能饮为德,自然谁的酒量大谁就有胜一筹的酒德了。刘伶的朋友阮藉就因为暴饮而大量吐血,使得这位容貌瓌杰、志气宏放的奇男子五十四岁便丢了性命。刘伶更不要命,出门时在鹿车上带着酒,叫人背把锄头跟着,吩咐随人我醉死在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
如今人们说到酒德,多半指其人酒后的言谈举止。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这是比之以能饮为德要妥贴的。 我还是赞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阐扬的酒德(虽然他没有明说),因为他的“酒德观”,和高级精神产品联系在一起。“李白一斗诗百篇”,百篇诗和一斗酒,加起来是这位号称醉圣的诗人的酒德。“张旭三杯草圣传”,这位酒仙饮酒辄草书,挥笔大叫,变化无穷,若有神助。这就是著名的“醉墨”的创作过程;他所书《酒德颂》,被称为是“殆类鬼神雷电,不可测度”的珍品。还有贺知章,他醉后属辞,动成卷轴。“八仙”中没有一个是于文武之道未尝留意的酒囊饭袋。老杜倡导的酒德昭然了。他们都因酒而诱发出奇丽的想像和丰富的创造力;稀里糊涂吐出些秽物便鼾声如雷的酗酒之徒怎可言“德”呢? 北方有朋友来,说他们成立了酒会,入会者必善饮不消说,还要是政治、军事、外交、文艺、科技诸界有所成就的人。这第二个条件是暗合老杜的标准了。但朋友又说:“我能饮四十度白酒八两,不过酒魔而已。” 原来还设有职称,排座次为酒圣、酒仙、酒魔、醉龙、醉虎、酒鬼、酒徒、醉汉。“高级职称”两档,“中、初级职称”各三档。我先就职称的名目提了意见,建议将正高职称“酒圣”改为“醉圣”,因为《三国志•魏徐邈传》载有“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的话,可见“酒圣”乃酒之清者,如茅台、五粮液之类,是指酒而非指人的;读书人玩风雅,讲个来头的好。再是因有“高阳酒徒”这个典故在,宜将“酒徒”的称号放到“酒鬼”的前头。“酒鬼”毕竟无文献可稽考,不像其他七个名号都有出处。如古有蔡邕称醉龙,谢玄称醉虎。接着我说了下面的意思:如以酒量为准必有诸多不妥。齐威王问淳于髡,“先生能饮几何而醉?”淳于髡说,“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说道,你饮一斗就醉了,怎么饮得一石呢?淳于髡于是说出他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氛围心境下的不同的酒量。足见以酒量为酒德的标准也好还是作为上述职称的标准也好都是没有准的。 中国文人饮酒的旨趣境界玄远且情致各异,确实已构成一个可观的文化侧面。它的色彩是热烈、多情、真诚而又充满幻想的;空灵、淡泊、超远这些只是基本色调中的高级层次。如言饮,真要论饮者高下,怕只有杜甫的酒德观可循了。醉圣、酒仙的标准有李白、张旭的典范在,依照这样的原则,去考虑酒魔三档酒徒三档;樊哙的德行就可以作为“中级职称”的参考罢? 鸿门宴中,范增谋欲杀刘邦。樊哙在营外听得事情紧急,乃持铁盾撞入,昂首立于帐下。项羽为其豪气所动,赐以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问:“能复饮乎?”樊哙说,“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接着他说出了一番令“项羽默然”的话,终至救了刘邦一命。像樊哙这样以“饮”为题巧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场合从而解决国家大事的人其酒德该是上品的了,能评为醉龙还是醉虎呢? 或者,能独具旨趣,如欧阳修的寄情山水之间,陶渊明的悠然东篱之下。 从前我在都庞岭下的山城江永县务农,乡间有一茅店叫“荷锄饮”。近处农夫晨起披衣,去店里沽二两白干下地,这一天就倍觉“雄”。他们腰悬一壶,能挑百斤公粮送至百里外的道县,不也是饮之善者么?他们嫁女时唱道:“一杯(那支)酒,酒也酒是清。”老人说,这就是“一辈(那)子久,久(也)久是亲。”他们高举樽罍,寄托着美好的憧憬。这也都是酒趣之正道,其酒德是入格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