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古城
浏阳,曾有一座古老的城池。因了她的古老,才有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积淀,今日的辉煌。
作为一处县治的历史,浏阳其实有了1800多年了!历史的悠久往往并不完全存在于文字的记载,其悠远往往又是以她的文化遗迹显示出来的,或者说以她的人文景观留存下来的。也许,在全国数千个县州市中,浏阳就其版图城池等等方面说,不过平平,或是一般。但我们在全面审视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中,却不能不从一般中找出她的特殊或不同一般,让世人感受到作为种种经典之处的特色来。
中国的古代州县府治,都是以一定的城墙城门围裹起来的,城郭的修建自然是统治的需要,是严防盗寇的需要,是挡住战火的需要,因而也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池文化和城池内外特有的市场现象。
无庸讳言,象全国许多县治一样,古老的浏阳县城也曾经有过严谨的的城廓的。据《浏阳县志》记载:“浏阳旧筑土城,周数里许,不逾丈,不置池。”我想,既然近两千年前浏阳即已设县,这土城应该是稍有规模了。《县志》说“土城周围650丈,今汜。东西南北四城楼,东曰朝宗,南曰向阳,西曰望月,北曰拱辰,楼存。”但遭遇水旱兵灾,明代曾几经修葺,直到清朝顺治雍正乾隆年间浏阳城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完善了东南西北四门和三个水门楼台,计为:东门(原称朝东门,东善门,朝宗门,后改为朝阳门),南门(原称正阳门,后改称向阳门),西门(原称水西门,望月门,后改称迎宾门),北门(原称朝天门,后改称承恩门),沿河则建了三个水门,分别为虹丝桥水门,周家巷水门和钟鼓楼水门。从这些门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政府所在地的城池,其四门的名称颇具堪舆色彩,蕴涵封建统治的潜在意识。在其名称的诸多变换中,也不难看出,历代统治者们的处心积虑,亦可感受到城门变化的种种诗意和历史在边远一隅的变迁。处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边城浏阳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且不说历朝历代的战火狼烟,便是现代中国遭受外族侵凌的短暂岁月里,日军就曾两次轰炸浏阳,至1940年时,除了岌岌可危的部分城墙之外,只存下四座城门,后来连四座城门也湮灭在历史惨烈的风云之中,空有史籍留下些碎片来诉说她故去的风貌了!
然而,曾经的古城其实也有过美丽的。清朝道光年间曾流传下来一个《浏阳古城地名歌》,十分通俗详尽地描述了古城的风貌:
远望浏阳一座城,两个儒学在西门。迎厅左边文圣庙,县署背靠武官营。出门外面迎佛寺,东边对照福主神。护国庵前伏衙背,钟鼓楼下听钟声。十字街前转关圣,市区土地在街心。南台岭上立书院,道德巷口起考棚。华光庙在南门外,周家码头伴洞庭。龚家塘,沿城走,虹丝桥,进兴仁。古梅花巷偏北走,潘太保庙三路行。周王漆家三条巷,东南西面三水门。浏河面山名天马,天马山上升官亭。六角奎楼朝县治,七层宝塔镇峰云。西门直下是龙津,中州状元迎午门。羊角山前火宫殿,荷花池上歇凉亭。城隍庙前皇仓街,太平延下是升平。东门外面升冲观,铜铸祖师重千斤。观内菩萨难以数,洗药桥有孙真人。东南江西两万寿,西北有个天后宫。麻衣庙改杨公祠,文昌阁在操场坪。蜈蚣岭上气脉盛,麻园又把文庙兴。各乡绅士齐踊跃,红墙高阁不日成。育婴堂内收孤子,普济院里养孤贫。姚树巷为老关圣,西坛庵是古问津。三川九吊多古迹,四城四庙需查清。
这首地名歌可以说囊括了清代浏阳县城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建筑:县衙考棚等官方之构,儒学文庙等学养之处,庙宇宫观等佛道之地,亭楼塔阁等游玩之所,街巷路桥等通达之区, 甚至包括了新兴的育婴普济等收孤养贫之屋,几乎把当时的浏阳古城画出来了。
我的老朋友———浏阳的著名画家何亮先生曾送我一幅十数米长卷的《浏阳古城图》复制件。这幅花费了何亮十数年心血的画作,详尽地绘出了浏阳古城的风貌,被人们称为南方的《清明上河图》。画幅中万千屋宇高低错落,数千人物栩栩如生。现在,当我展开这幅长卷时,不仅仅佩服画家的如橼巨笔,更为感叹的是,浏阳古城历史的深远,文化的厚重,市场的繁荣。现在,我们不妨从对这幅真实反映浏阳古城风貌画作的欣赏出发,从东到西由南往北,先自领略一番浏阳的古城风韵吧:
东面,城廓之外,从远远的苍翠山谷里,浏阳河如同一条洁白的丝带,缓缓飘来。从白沙洲的烟柳溟蒙中,可以看到河边的庵堂民居,掩映在红树绿柳之中。远方苍翠山峦下面,田畴泛绿,桃李争妍。从上游飘出的三架长长的竹排,如离弦之箭,射向城边。每张竹排上的三两个放排客,英姿勃发,挥篙划桨,争先恐后,长长木排直达城廓边的洗药桥旁;低矮而翠绿的孙隐山下,升冲观庄严肃立于城门旁边,观前桃花盛开,人影绰绰。一艘渡船,正从虹丝桥水门口码头划至中流,向南面的唐家洲送客过来。南面的唐家洲上,却是一片荒芜,几个老者似在弓腰屈背栽种着什么。在水天相接的空阔中,东郊外的色彩和活力就已然吸引了我的眼球!
最为复杂的是画幅的中间部位,这里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展示了城内的种种风情,令人眼花缭乱!高耸的朝阳门紧接孙隐山升冲观,入门之后,长长的正东街东升街朝阳街升平街等街道连成东西一条长街横贯整个县城,而正对南门,紫薇街与朝阳街构成了一个丁字主道直至北门岭上。与两条主路相连相接的各条街巷,诸如后来被命名为嗣同路,圭斋路,才常路的几条大街和周家巷,王家巷,戚家巷,梅花巷,蛟龙巷,柴家巷等等小巷,连成了整齐有序的蛛网般的街道。在绿柳苍樟掩映之下,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民居棚屋匍匐其间。每条街巷里,都是人头窜涌;店铺中,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路道上,路人犹在抱拳问候。东边的考棚里,象在进行一场科举考试;正中高处的文庙里,似乎传来一阵阵古乐,对孔圣先师的礼拜亦在进行;校操坪上,有许多士兵还在操练;佛主庙郭孝子词前,善男信女们正在虔诚礼拜;县署衙门前,有人在击鼓鸣冤吧?数千人物,各具风姿,各处来往,各执其事,俨然一幅活灵活现的现实图画,却实实在在是古城情景!南门口外最为平静,只有一片沙洲,或许还有几丘薄田,几个牧童正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横吹短笛呢!而从周家巷水门口里出来,更有无数挑担的,背负的,牵儿带女的,抬轿赶车的,走在河上浮桥上,向天马山下走来;这浮桥在画幅近处,所以浮桥上的人物姿态最为清晰,其中还有一支迎亲的队伍,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向城内簇拥而去。看城内街巷相连,屋檐相接,高阁低廊,错落其中,红花绿柳,参差其间。虽无“参差十万人家”,却也千门万户相拥。从周家巷水门口到西门口外,应该是著名的状元洲亦称为中州了,清人罗士龙曾做过这样一首描绘所谓“清浏八景”之一的“中州风月”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