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國人的驕傲

(轉載)
Angler:青蒿素—用科学方法从传统中草药中提炼出的一粒闪光的晶体
【青蒿素(artemisinin)是用现代科学技术从2千年传统中草药的精华中锤练出的一颗光芒四射的福星---写在屠呦呦荣获2011年拉斯卡临床医学研究奖之后】

喜讯传来,屠呦呦荣获2011年拉斯卡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使她一夜之间成为一位在全球医学科学领域家喻户晓的杰出中国科学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科学院是干什么吃的,竟然让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工作者至今与中科院院士无缘?选评院士的人们到底是有眼无珠,还是根本就没眼?简直就是中科院的头等滑稽事件。仅此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可以笑话中科院了。

屠呦呦是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她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此后她于1959年在西医学中医的“指导思想”下,又脱产系统地学习中医学两年半。这可以说是歪打正着,为她以后开发研究中草药的精华打下必要的基础。在那个年代,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每个人别无选择的事业。屠呦呦先生曾投入到抗血吸虫药物的研究并有所建树。可惜当时的学术环境崇尚集体奉献而不鼓励个人奋斗和出名成家,以致屠先生很少有显眼的科学文章发表。那时候讲的就是又红又专无私奉献嘛,我们所熟悉的建国初期国内培养出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这种形象。但该说不说,很多人都很认真的去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屠先生应该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67年,据说因为越南战事受疟疾流行拖累,使得越南方面向中方提出要求,需要援助有效抗疟药,加之当时中方有不少整编炮兵师直接参加越战,而且在中国南方还部署了重兵,这些部队和当地民众也都受到疟疾的肆虐。有一些感染的疟原虫已经对当时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氯喹产生了抗药性,这导致恶性疟,脑型疟和因此而死亡的病例不断增加。形势所迫,为解燃眉之急也好,从战略着眼于未来也罢,总之,国家正式启动了一个秘密的523计划,参加的单位大小不下50家,目的就是开发新更加有效的抗疟药物。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上百万种化学复合物中筛选有效分子。当时最为可行的,最省事的,最有希望成功的途径自然的是从已知的,有抗疟效果的中草药中去筛选。从今天的角度看,尽管传统的中医学含有很多伪科学的成分,但5000年的临床实践,确确实实地沉淀出很多医病疗伤的精华。如何用现代科学手段提炼其精华,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个很严肃的课题。屠先生三十年前就笃定要为大家做个榜样。人常说时势造英雄,也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先生被时代的需要推到了最前线。她即是大学药学系毕业,又接受过两年半系统的中医学训练,还有中草药知识,这样的人才在当时的中医研究院里怕也还是不可多得的。1969年,她被委任523计划分派在中医研究院的课题负责人,开始了她对抗疟新药的研究。

根据“拉斯卡基金会”公示介绍,屠先生和她的同事们先后曾收集了近2000个包括偏方验方在内的各种抗疟疾中草药方,从中遴选出200种有希望的草药,并着手从中萃取有效化学成分。到了1971年,她的研究小组已经提取出380种不同的化学成分,其中就有初步纯化的青蒿素。接下来的早期小鼠实验表明,青蒿素在小鼠体内有非常好的杀疟原虫效果。谁知好事多磨,在此之后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当时的方法所萃取的青蒿素在体内杀疟原虫的效果并不稳定。大家都知道,说一个实验结果不稳定,挑明了就是说其结果可重复性差。讲屠先生和她的同事们兢兢业业,坚韧不拔(拉斯卡颁奖人他们这种精神赞誉为“dogged determination”)。通过广泛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他们发现东晋名医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描述,将青蒿浸在一瓢升水里,然后拧搾其汁于水中,喝下这种青蒿榨汁则可以治疗“久疟”。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变了原来的高温萃取法,进而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如此所取得的青蒿提取物其抵抗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的青蒿素变得更加稳定,使其抗鼠疟原虫的效价更高更稳定。

 

      谢谢对屠先生的详细介绍。

TOP

   谢谢wanho转载对屠先生的详细介绍。

   中国人的骄傲,可惜墙内开花墙外香!

   

TOP

回复 1# wanho

 

 

 

 

          向献身祖国医学科学研究的

 

     杰出科学家屠呦呦致敬!

TOP

个人资料
方舟子
方舟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245
  • 博客访问:45,032,843
  • 关注人气:72,083

 

 

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

(2011-09-23 19:51:2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医批判
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2011.9.19 (《中国青年报》2011.9.21)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药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2011.9.19 (《中国青年报》2011.9.21)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疟原虫了。
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其“立愈”、“无不瘥”。例如:“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2011.9.19 (《中国青年报》2011.9.21)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其“立愈”、“无不瘥”。例如:“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2011.9.19 (《中国青年报》2011.9.21)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药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疟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2011.9.19

(《中国青年报》2011.9.21)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sxb.html) - 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_方舟子_新浪博客
阅读(67186) 收藏(44) 转载(208)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TOP

回复 5# 张老三

 

  

    尊敬的院长:

                     学生向您提个小小的意见。

 

    有关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文章,院长发布到网上,

    目的是让大家认真学习。 洋洋洒洒又密密麻麻,

 

    实在费劲得很!  严重影响阅读情绪呢!

    您是否可以万忙之中抽时间将字体调大一点?

 

                  先 谢 谢 啦 !

TOP

回复 6# 谈天

      不是想要大家学习,也不是想引起讨论,因为想了解青蒿素这种药的知识,读到了方舟子的文章,觉得写得好,就转载下来了,还不知怎样把字调整大。

      我制造的一种仪器,用于生物工程,也接触到一些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生,他们的课题就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份,因此很关心这方面的进展。

TOP

      非常为屠呦呦教授获奖而高兴,拉斯卡临床医学奖是很高的荣誉,全世界有二百多位科学家获得此项奖,其中80位后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历史上中国六十年代人工合胰岛素,论水平是可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但当时强调集体作用,连是谁领导研究的都报导不出来,使中国人失去了一次机会。

TOP

回复 5# 张老三

 

     知道那篇文章无法将字体扩大,我就霸蛮睁大眼睛看。

  

     明白了以下三点:

 

  1.“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

 

  2.“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

 

  3.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

 

     回答是否正确,请院长批复。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