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三杰
出生于桃源县的宋教仁、覃振、胡瑛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三人年岁相仿,既是同乡、同学,又是同时投身中国民主革命洪流,休戚与共、携手共进的亲密战友。三人少时同学漳江书院,不满封建专制,倾向革命,后与黄兴一起创立华兴会;三人同期东渡日本,求学早稻田大学,进行革命活动并成为同盟会的领导者和骨干成员;三人同是反清武装起义的发起人和积极参与者,逆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和革命豪情;三人同为武昌起义的发动者,参与创建中华民国,成为辛亥革命元勋、中华民国的重要领导人和活动家,故被誉为“桃源三杰”。
宋教仁:中国为民主宪政而献身的第一人
宋教仁(1882—1913年)字得尊,号钝初,亦作遁初,别号渔父。1882年4月5日生于湖南桃源上坊村湘冲(今漳江镇渔父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899年春,17岁的宋教仁进入漳江书院,在前任山长黄彝寿和时任山长瞿方梅的影响下,开始萌发反清革命思想,并经常与同窗好友文骏、瞿方书、胡瑛、覃振等纵论天下大势,遂成莫逆之交。 为推翻满清王朝,1904年2月,宋教仁与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创建华兴会,被推举为副会长。旋即谋划起义,因事泄遭清廷追捕,逃亡日本。先入东京政法大学,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发起、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后改为《民报》,为同盟会机关报),任总庶务兼撰述。1905年7月,宋教仁和孙中山、黄兴等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司法部检事长,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不久,孙中山、黄兴离开日本,同盟会总部工作交由宋教仁主持。1906年冬,宋教仁和孙中山、黄兴一起制定《革命方略》,为同盟会的纲领性文件。1907年3月,宋教仁同白逾桓等赴满洲,发动群众,联络会党、“马贼”,于沈阳建立同盟会辽东支部,计划“南北交攻、共图大举”。但因白逾桓被捕,起义流产。宋教仁便与吉林夹皮沟武力反清的韩登举接上关系,并从韩处得悉日本“长白山会”正制造所谓“间岛问题”,企图侵占我国延边一带领土。便放下手中工作,决心挫败日本侵略者的阴谋。冒险乔装成日本人,改名贞村,打入“长白山会”,摄取证据,并先后到汉城图书馆和日本帝国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于1908年写成长达6万多字的《间岛问题》一书,该书为清政府在中日交涉中起了重要作用。1910年,宋教仁在11省同盟会长大会上提出著名的“革命上中下三策”,主张“就沿江各省,同时并举,先立政府,然后北伐”。从而确立了把革命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的正确决策,为武昌起义作了思想准备。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宋教仁赴武昌,支撑大局,拟制《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1912年初,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任法制院总裁,负责起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后,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1912年4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宋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此时,孙中山交出了政权,黄兴交出了军权,他们都企图在袁的领导下,通过发展实业,实现强国富国的梦想。宋教仁也曾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但却始终关注政治,维护民主共和的原则,不为袁世凯的威逼利诱所动,反对独裁专制。1912年8月,经孙中山、黄兴同意,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从1912年底到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成立政党内阁、责任内阁,以此来制约袁世凯。并周游全国各省,发表演说,鼓吹政党政治,揭露袁世凯的独裁腐败,宣传国民党的政治主张,锋芒毕露,使国民党在全国众、参两院选举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袁世凯在斗不过、压不垮、中不伤、拉不拢宋教仁的情况下,乃萌杀机,以电邀其进京共商国政为名,于1913年3月20日晚,派人在上海沪宁车站将宋教仁暗杀,时年仅31岁。 宋教仁以其出色的才华、奔放的激情,为实现资产阶级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逝世,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哀思。人们把宋教仁视为“共和国之国魂”、“自由之神”,被时人赞誉为“第一流政治家”。孙中山亲致诔词:“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谭人凤亲自办理丧事,在上海闸北区购地100余亩,修建“宋园”,安葬宋教仁于其中。1950年12月,周恩来总理为宋教仁儿媳叶惠英亲笔签发烈属证明,确认宋教仁为革命烈士。1981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宋教仁墓园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瞻仰。 遗著有《宋教仁日记》、《渔父先生雄辩集》、《宋教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