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义双馨,慧眼识才,如斯师长难再得
国家栋梁,尊师重教,这般才俊不易寻
李忠汉老师对弟子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的栽培
文:一笑了之 图片:一笑了之、浏阳一中资料
在浏阳一中,只要提及北大校长周其凤,大家自然就会联想起他的恩师李忠汉。李老师慧眼识才爱生如子的故事,在校园内外一代代地传诵;周其凤知恩感德尊师重教的品格,感染着他母校的历届师生。
因为工作关系,十年前我为李忠汉老师拍摄了一张用于浏阳一中宣传的个人肖像,当时的校长李剑云特意叮嘱我洗了一张24英寸的图像给李老师。当听说照片是由学校出的费用以后,终身服务教育事业,为国家民族培养了无数栋梁才俊的老人,坚持不允,直到接受了他自掏腰包拿出的成本钱,才笑逐颜开地将自己的肖像予以收藏。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当天晚上李老师竟在家人的搀扶下,颠颠巍巍地提了一对酒到了我的住处致谢。尽管我再三推辞没有接受这令我折寿的礼物,可老人那不沾半点便宜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周其凤有幸,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遇上了这样一位大爱无垠的恩师。
故事当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说起。
1963年,我国刚刚从一场旷世罕见的大饥荒中缓过一口气。风华正茂的周其凤,以优异的成绩,从浏阳北乡考入浏阳第一中学,成为李忠汉老师足下门生。其刻苦笃学的秉性,让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李忠汉老师深为欣赏。假如一切按部就班进行的话,周其凤将在浏阳一中顺利完成学业,这里不过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李老师仅是他遇过的一位老师而已。事情的发展,却往往出人意料。
六十年代初期,物质匮乏,相互碰面大都是问“吃饭了没有”。尽量填饱自己的肚皮,是人们心目中最简单朴实的愿望,凡夫俗子周其凤也不例外。当时社会人才奇缺,能读完初中,已经可以看成是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了。周家经济状况相当不好,捉襟见肘之处比比皆是,继续供一名可以凭劳力养家糊口的学生已经力不从心。眼见就要毕业,家中实际困难又让周其凤一筹莫展。生性刚强,秉信自立的他果断地作出了辍学的决定。其想法很简单:先回生产队赚取工分替父母解忧,待有机会再去参加工作。参加工作的想法是可行的,那个年头只要有文化能写会道,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更别说是从浏阳一中这样的名校出来的高材生。
李老师上课的时候,发现从来不缺课的周其凤居然没有在位子上,忙问学生是怎么回事。有同学据实以告,李老师震惊了,竟慌了神。为人师表的他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失态,泪水从他的眼眶中不听话地往外汩,他舍不得啊!这可是他从教几十年才碰到的一名难得的栋梁之才,岂可因贫困而断了将来的发展之道。那节课是如何上完的,李老师自己都不知道,满脑子都是爱徒的身影。下课后,他没有如往常般去办公室,而是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家中。夫人见他失魂落魄的模样,急问缘由。李老师欲语无言,止不住的泪水又滚了出来。
得知原因后,夫人轻声地说:“别急了,你去北乡接他回来。告诉他,不管怎样都不能放弃学业,我们来帮助他克服困难。”
李老师紧紧地握住了夫人的手:“还是你了解我啊!我回来,就是要和你商量去北乡接这孩子的。”
浏阳北乡离县城近百里路,交通极为不便。如果坐班车的话,得等到翌日清晨六点钟,而且车站离周其凤的家还有几十里路。李老师如何能等到明天!匆匆收拾了行装,就去了北乡。
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到来的李老师,让周其凤一家深感意外。看到急坏了的恩师,周其凤知道任何为自己辩解的理由都失去了根据。
周其凤复又坐回了自己读书的位子上,与以前不同的是,从这开始,他再也不必为了每餐的饭菜票而操心,李老师把他接来后,让他和自家吃住在一起。有师母做的可口饭菜,有恩师耳提面命,1965年高考周其凤不负所望,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李忠汉老师遗容(一笑摄影)
2004年4月周其凤回乡省亲,专程到恩师家拜望,却不料老师已经作古。深为悲痛的他涕泪滂沱,在情如慈父的恩师遗像前躬身不起,随行者无不动容。(一中资料)
平易近人的周校长接受母校学弟学妹采访(一笑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