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
下乡第一年,除了有粮油供应外,知青还享受公费医疗待遇,那时到卫生院开得最多的恐怕就要算伤湿止痛膏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此后的四十一年(尽管其中还包括整整二十年泥水工、钢筋工强体力劳动的时间)里,我所使用的伤湿止痛膏也没有那一年多。
现在想起来也挺好笑,不知当时是哪位老兄首创并在男同学中迅速普及推广的补衣高招——用伤湿止痛膏打补丁!
还真别说,此法简便易行,非常实用。那时上山砍柴免不了挂破衣袖裤腿,虽然备有针头线脑,却无处去寻布头。你只要将衣物翻面,撕块伤湿止痛膏贴到开口处,立马OK!方便快捷不费脑筋。美中不足的是止痛膏遇水就掉,洗一次衣服就得重新贴一块“补丁”,那伤湿止痛膏用得不多才怪!
到了第二年,一切待遇都没了。别说打补丁,即便腰酸背痛真正需要伤湿止痛膏,也只得乖乖自掏腰包。这时才知道懊悔,如果当初不是那么浪费如今何至于此?
然而知青生活没有如果,每个人都只有老老实实面对一切,特别是当我独自一人留守农村的那些日子,更是如此。
那时男生都喜欢海魂衫,我自然也不例外。因为独一件老是盯着穿,一段时间后衣衫背上便出现若干小洞,小洞越来越大连成一片,变成一个大洞,再不补就没法穿了。
我找出件无法再穿的旧背心,比着海魂衫的背肩形状剪裁下一块稍好的布料,然后一针一线地在煤油灯下缝起来。
第二天出工,银秀嫂看见我的杰作瞪大了眼睛:“老王,哪个帮你补的衣?”
“我自己补的啊!”我有些自豪的回答。
如果我不是一人独处,她绝不会相信那补丁会出自我手。不客气地说,我的针线活并不比她们逊色。倒不是我有多么高明,实在是她们的针线活儿不怎么样。
俗话说,有山靠山,无山自担。生活迫使我学会许多东西,必须直面困难。我已经不是那个刚从城里来到农村的懵懂学生娃了,我的某些生活技能甚至连乡亲们都佩服,譬如理发和做甜酒。理发是因为当初不满意当地理发师傅的手艺,哥儿几个买了一套理发剪子,互相拾掇头发,属于自学成才吧;至于做甜酒,完全得益于从贵阳买回来的“湄潭甜酒粬”,加之在贵阳时母亲就放手让我操练过,成竹在胸十拿九稳。
金岸大娘曾当着众人为我担心:“老王,你这么能干,今后找个媳妇你难得满意呢!”
我对老人的变相表扬心里受用却无言以对,心想前途渺茫,谈婚论嫁恐怕得等到猴年马月了。
201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