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西游漫记之二十五 —— 天水麦积山

 

 

          10 月 4 日        晴

 

    昨夜住的招待所实在不方便,退房后,赶早到昨天曾问过的天水大酒店开了房间。抓紧洗漱,换衣服,然后开始我们的天水游。
这次西行,本来打算把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个个城市,包括张掖,武威都游到,但游了新疆后,觉得出来得太久了。在反复掂量“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这句话后,决定舍金、银而取天水。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传说中三皇之首伏羲和人类始祖女娲的降生之地,也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帝国的发祥地。秦人曾在此建都1300年,然后以此为根据,向东发展进入中原,历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最后由秦始皇赢政完成了统一。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西出长安后古丝绸之路上的第一个重镇,更是自古以来陇南入川的唯一通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我正是小时候从“三国演义”上那段诸葛亮智收姜维的描述里知道天水的。
    天水历史悠久,古迹甚多。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市内的伏羲庙,玉泉观;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等等,数不胜数。怎么玩?盘算一下,今天先游麦积山石窟,了结我们游完中国“四大石窟”的愿望再说。
    天水境内山脉纵横,地貌类型差异明显。因其处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线上,渭河自西向东贯穿天水。得渭河水的滋润,因而森林植被丰富,气候宜人。就在我们从火车站坐车到麦积山的几十公里途中,都能清楚地看到以上几点天水的地理特征,
    旅游时注意一下地貌特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从天水火车站往东,由裸露贫瘠的荒山到渐渐的山坡上能看到草,看到庄稼,继而能看到山上长满了树。到了麦积山景区,则是重峦叠翠、山环水绕,风景宜人。此次西游,在新疆和甘肃好几个地方看到的绿色,基本都是缘于雪水灌溉的绿洲。到了天水,才看到了真正由降水带来的绿色。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我是到了天水这个西秦岭的末端,才知道它还是东、西部降水不同的分界线。据说,天水的得名来自“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我倒是猜想,天水天水,应是天天有水。由西往东,只有到了这儿,才敢放开胆子大喊一声“水”。
    麦积山景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风景名胜区,由麦积山石窟和小陇山植物园、仙人崖、石门、曲溪以及街亭古镇等景点组成,区域很大。景区兼具江南水乡的秀美和北国山川的雄奇,让我这个长住江南的人赞叹不已,如果是久居大西北荒漠中的人来到这里,不知会给它什么样的美誉。
    今天是晴天,艳阳高照,但在景区内行走,基本上晒不到太阳。四周山高林茂,溪石联袂,云飘雾飞,飒飒风起,令人大快胸襟。沿路有不少卖天水小吃的,个个摊位人头涌挤。秋高气爽,心情愉快,万虑皆抛,怎不让人食欲大开?在此“秦地林泉之冠”品尝小吃,肯定比在喧嚣的闹市要休闲百倍!我们于是在几个不同的摊点,吃了呱呱,捞捞,然然等好几种用荞麦做成,再拌上辣椒油、芝麻油、芥末、盐、酱油、醋、蒜泥等调料的小吃,既充饥又韵味。
    麦积山的得名,是因为群山环抱之中,一座孤峰崛起,其形犹如麦垛,是谓麦积山。而麦积山之闻名天下,是因为在其陡峻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成百上千的洞窟和塑有成千上万的佛像,世称“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都有着极为珍贵的艺术宝藏。但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石窟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因为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险峻的洞窟和精美的彩妆泥塑著称于世。
    来到麦积山下,抬眼仰望,山崖拔地而起,陡壁悬崖上开凿的龛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栈道云梯凌空而建,曲折迂回,长短相连。其建筑高超雄伟,工程奇险浩大,令人赞绝。崖壁中间凿有一组雕像。中间一座巨大的佛,左右两尊菩萨侍立,慈眉善目,正在迎送来往的游客。远望佛祖慈悲,游人在佛祖脚下观瞻,蠕动如蝼蚁。让人顿生皈依之心,不敢不漠拜顶礼。

 

   

1、  麦积山景区门口

 

 

      SUC58582n.jpg

 

2、  麦积山佛像笑迎游客

 

 

      SUC58587n.jpg

 

3——4瑞应寺拍麦积山石窟

 

 

      SUC58589n.jpg

 

 

      SUC58591n.jpg

 

 

 

 

    麦积山旁有一个瑞应寺,门柱两边挂有“行径千折水,来看六朝山”的楹联。唐僧西天取经是“逢庙烧香,见佛叩头”,我等凡夫俗子,除了进古寺去略表敬意,就想进寺内找个好角度拍麦积山全景。进寺后把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菩萨殿、僧房等都看了一遍,还以麦积山为背景照了像。但这次进寺的最大收获,却是看了寺内介绍麦积山在近代被发现过程的展览。里面介绍的人和事,让我深受感动。麦积山有今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离不开如敦煌常书鸿似的一个人 —— 冯国瑞。
    冯国瑞1901年生于天水,七岁入私塾启蒙,年十五,随前清进士研习古文辞。1921年,冯国瑞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深造。受业于梁启超、王国维等大师门下,从而积淀了深厚的国学功底。1927年,清华毕业的冯国瑞因时局动荡,执意归里。梁启超爱其才,乃函荐于当时的甘肃省长,誉冯国瑞为“奇才”、“美才”。其后,冯国瑞先后辗转于兰州、西宁和西安之间,在大学和政府中任职。
    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冯国瑞与地方好友6人相约,徒步进入西秦岭麦积山一带探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原无确定目标的游览,竟变成了麦积山石窟开窟1500多年来,第一次由一批知识分子对石窟文物进行的一次专业科学考察。谁也想不到它会对麦积山石窟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何等重要的意义。
    他们到达的地方,道路不通,人迹罕至,一片荒凉;他们看到的麦积山,风雨浸蚀,栈道塌毁,残破凋蔽;而他们看到和接触到的石窟文物,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却使冯国瑞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憾。神圣的使命感和沉重的责任感使冯国瑞白天冒着生命危险,手脚并用地攀危崖、探幽窟;晚上则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辛勤写作,彻夜难眠。不到两个月时间,一部在麦积山石窟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麦积山石窟志》就完成了。让世人第一次认识到了麦积山石窟令人神往的美丽和非凡的艺术价值。
    此后,冯国瑞又先后撰写了《麦积山石窟大事年表》、《麦积山石窟的古代民族文化艺术》等多篇论文和专著,沤心沥血为修复麦积山石窟栈道、加固石窟洞壁、成立麦积山石窟修保委员会而奔走呼号。1953年,冯国瑞以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的身份参加了由中央文化部组织的麦积山石窟勘察团,与吴作人、王朝闻、罗公柳等十四位专家一起风餐露宿,辛勤工作,历时32天,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有史以来最系统、最科学、最详尽的一次勘察。
    1957年,冯国瑞以“文物大盗”被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处境十分艰难。年近花甲,在兰州被逼劳动改造,每日早出晚归,做背冰块上山植树的重体力劳动。1961年,在过苦日子最艰难,整人最厉害的时候,他被迫避居天水,在友人的帮助下,远离人群,躲进云雾山,寄宿旧僧房,汲水拾柴,每日与熊、狼为伴,艰难度日,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即使这样,当他于重病中知道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仍欣喜地说:夙愿已偿,甘心瞑目!一片赤子情怀,让人潸然泪落。
    今天麦积山已是名扬天下,无数人在开发麦积山旅游上得利。但有几人能知道它最初的发现者与保护者?不求名,不为利,为了心爱的事业甘愿牺牲,这是仁人志士的品格。但当政者能不能对这些“心底无私”的仁人志士更公正些,更爱护些,更彰扬些呢?在今天参观瑞应寺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一位叫冯国瑞的天水学者对麦积山作出过如此重大的贡献。今天在瑞应寺知道了,我以为,这是一种佛缘。佛说众生平等,在瑞应寺这个麦积山旁的古庙里看到不惊不诧,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心酸,长叹,无言。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绝壁之上,离地面高的七、八十米,最低也有二十米。我真纳闷,古代是怎么攀爬到那么高的地方施工的?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往上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的民谣。祖籍天水的五代诗人王仁裕曾冒险登崖,写下诗句:“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悬崖上风光无限,倘若那“万仞梯”毁损,登崖即如登天。
    现在的麦积山经过大规模的加固修复,崖体稳定,栈道牢固齐整,安全可靠,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登临各个崖阁,随心所欲地参观各个洞窟,感情奔放地远眺山下美景。

 

   

5——9 石窟

 

 

      SUC58594n.jpg

 

 

      SUC58596n.jpg

 

 

      SUC58597n.jpg

 

 

      SUC58599n.jpg

 

 

      SUC58600n.jpg

 

TOP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年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整个窟群被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就分布在这194个洞窟里。
    我们沿着栈道逐级攀登,但见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形形色色;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圆形小浅龛五花八门。更有藻井壁画,笔致纵横,讲经说法,千乘万骑洗耳听。塑像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面带微笑,怒目圆睁;或聆听倾诉,或指点迷津;庄严可亲者充满善良,面容狞怪者尽显威猛;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各个朝代的塑像同处一山,各自保持自已的时代特色,让我等不懂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的人也抚额击掌,惊叹连连,麦积山石窟不愧是集雕塑之大成。
    麦积山的雕塑曝露在山崖外,风吹日晒已经几百上千年,依然保存较好,很少损坏。对比其它石窟,我想,这儿远离尘世,发现得较晚,同时“绝顶路危人少到”,受到人为破坏较少,是麦积山石窟历经风雨劫难仍能相对保持完好的重要原因。大自然只是按照它的规律行事,即使有暴风骤雨,对石窟的影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为的破坏有时似乎悄无声息,但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千年石窟的价值断送干净。听说在文革中,当地人曾以拆除栈道的办法来阻止“破四旧”者对石窟的破坏。唉!人们常说“天灾无情,人有情。”那些毁坏严重的石窟用事实教育我:人祸比天灾更无情。
    栈道狭窄,游客鱼贯而行。我对巡视在栈道上的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我的敬意。有了他们的辛劳,游客安全就有了保证。麦积山石窟最受游客欢迎的一点,我想是允许近距离拍照。之前游了几个石窟,都是不准拍照,有的甚至连相机都不准带上山,管理之严有点过分。从专家研究的角度讲,可能他们觉得某某洞窟最重要,最精彩。但对于我们游客来说,看到了精美绝伦的塑像并且能拍下来,这才是最精彩,最值得一游的洞窟。
    一般石窟都开凿在山崖上,麦积山石窟尤甚。游人站在离地七、八十米的高处参观洞窟,真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外国教堂往往有一个很高的尖顶,据说这样人可以离上帝更近。佛窟开凿在如此高的地方,当初主持修造者是不是也想与佛祖,与天国离得更近?面对山崖瞻仰佛象,转过身来就可以看到明彻的蓝天,飘浮的白云;看远处巍巍群山,看脚下绿树成林。这种天地,神佛,人与自然的浑为一体,的确可以净化我等肉身凡胎的心灵。倘若云雾缭绕,脚下一片云海,瞻仰佛象,若隐若现,从瑞应寺再传来几杵疏钟,谁能辨身在凡间还是在天宫?谁能说这不是人间仙境?以前知道峨眉山舍身崖的云海、佛光曾让不少想成仙得道的人纵身一跳,予尝疑乎是。今天在麦积山绝壁栈道上参拜佛像,举目上下,环顾四周,信矣!
    从麦积山石窟下来,本想游后崖的雕巢峪,看看西汉末年,某上将军的避暑宫遗迹。看看三扇崖下高数十米的飞瀑、嶙嶙怪石、芳草奇花、苍松古柏。奈路途尚远,时间不等人。到了麦积山门口,又想拼车去仙人崖一游,被告之仙人崖地方很广,此时有车进去,出来至少要二个小时,那时。。。。。。旅游真可谓遗憾的同义词。最后,只好恋恋不舍地返回天水市。
    回到天水一看时间刚好是下午5时,想起昨夜找宾馆时,曾在市中心看到一个胡氏古民宅门前的牌子上介绍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不容细想,马上赶去参观。到了门口,一打听,快闭馆了,想在门口照大槐树已无时间,先买票进去再说。
    胡氏古民居建筑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已有400年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为“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南、北宅子的创建人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南、北宅子是他们的私宅。今天时间太紧了,我们只能匆匆参观南宅子。
    南宅子虽然是私宅,大门的门额上“副宪第”三字,却表明了主人的身份。这座私宅要比一般普通民居显得高大、庄重、气势恢弘、肃穆凝重。它由十四个院落,七十六座古建筑组合而成。于民居之中透出官式气派,体现着浓厚的明代官式风格。
    南宅子的基本形制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但又有其浓厚的天水地方特色。虽然我们仔细看了介绍民宅的导游图,但一走进民宅,就像进了迷宫,即使按着指示箭头走,一不留神又回到了原处。
    边走边看,感觉南宅子的特点是设计精巧。整个宅子的总面积并不是很大,花石铺地,竹木葱郁。庭院,房屋布局严谨合理。接待客人的厅堂,教育后辈的棋院等都非常实用又有特色。那些以佳木名花取名的桂馥院,槐荫院,凌霄院,银杏院等,被影壁,垂花门或是栏杆进行了视觉分断和阻隔,曲径通幽,让游人觉得神秘莫测,庭院深深。
    房屋的建筑式样我们不懂,但建筑上的雕塑纹饰,既不过分拘谨精细,又不流于俗气,与室内透着文人气息的明式家具一脉相承。门窗木雕极为精细,内容多为琴棋书画、喜鹊、梅花和博古纹,既略显华丽又充满雅趣,让我们觉得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它如书房,藏宝阁,绣楼等,莫不体现了主人的审美趣味和品格。尤其是那个藏于地下的暗室地道,让我倍感惊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户人家设此机关,藏宝藏人很有必要。真是未雨绸缪,深谋远虑!
    我们一进院一进院看过去,一条廊一条廊转出来,心里难免产生一点纠结。古民宅民居看过不少,看后总是隐隐觉得古宅内外,庭院房舍缠绕着我飘渺的思绪。承载几百年风雨,延袭数代人灵气,过一路就能深切感受到古宅往日的华贵,显赫,辉煌。看一眼就让人迷恋,设想住在这样的宅院里有多爽,多惬意。但跳出时空隧道细想,真要让我住进去,我会习惯吗?南宅子清幽雅静,用现代眼光来看确实绿色环保。但古宅没有现代卫生系统,没有冰箱彩电,也没有现代建筑通风畅亮,住在这左挡右遮的宅院里,就真那么惬意吗?
    世人都说环保好,就是追求安逸舒适,最后带来污染免不了!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在提高。怎样才是理想的安逸,怎样才能舒适又环保?当管理人员有意无意表示他们要闭门谢客时,我还在闷头想不清。走出大门,车水马龙,高楼大厦,一下子就把我打回了现实。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想二者兼顾,想左右逢源,难矣!

 

   

10——12 石窟

 

 

      SUC58602n.jpg

 

 

      SUC58610n.jpg

 

 

      SUC58612n.jpg

 

13、很小的石窟里也有佛像

 

 

      SUC58615n.jpg

 

fficeffice" /> 

 

TOP

 

 

    抓住最后的一点亮光,我们在南宅子大门外那棵千年古槐下照像。南宅子与古槐相伴,人称大槐树下。我们在古槐下照像,也可称大槐树下了。天水市内数百年树龄的古槐树到处可见。树型优美,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被定为天水的市树。槐树一名据说源自“晦暗”。槐树冠大,遮阴好,人们喜欢在树下乘凉聚会,怀念远方亲人。“槐”与“晦”读音相近,又有“怀”意,故名槐树。《说文》称:“槐,木也,从木,鬼声”。看来槐树又可以沟通鬼神,决断诉讼,是公卿的象征。史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就站在槐树下面。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再后来,人们在门前、院中栽植槐树,就有祈望子孙位列三公之意。就连董永和七仙女,也是靠古槐树开口说话作红媒才成就了一段姻缘。哈哈哈,槐树确实神奇,不愧为我国有文化内涵的著名树种。
    暮色渐浓,我们回望南宅子,大槐树浓荫遮盖下的南宅子渐渐褪去北方民居的豪气,同时也渐渐隐去南方小院的秀气。四百年了,洗尽铅华的古宅呀!它既是天水市一部无言的历史,又是天水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见证。
    华灯初放,游了一天,就中午吃了点小吃,这会儿是饿了。但不想随便打发碌碌饥肠,一定要用天水有名的饮食来填饱肚子。南宅子后面就是步行街,一路逛街,一路观景,一路找吃的,想想也很有趣。
    天水地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天水的饮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民俗底蕴。天水人的饮食喜好继承了秦人,以面食为主,口味则酸辣并举,浓郁、厚重。步行街饭馆很多,门口的招牌上各种诱人的菜名,止住了很多人的脚步。但我却认定了出行时攻略上定的“天水碎面”,不吃到嘴,誓不罢休。
    我们就这样一直走下去,找下去。沿路走过了各种各样的营业区和摊点,印象最深的是卖干货的,什么核桃,大枣,瓜籽,应有尽有。尤其是各种松籽,价格便宜,质量不错,但就是不清楚,这些松籽产于何处。沿路我们问了很多店子有没有“碎面”,都说没有。让我觉得失望又不可思议。饿着肚子走到了天水大酒店门口,实在不甘心,更不愿相信吃不到“碎面”。心一横,穿过马路,向另一条街道走去。
    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也许是我眼睛里此刻只容得下“碎面”二字。深深的小街内,几十米开外,路边立着的招牌上那“碎面”二字,一下子被我盯住。我也像被“碎面”俘虏了一样,对妻子惊呼一声,匆匆向店子走去。
    这是一家只有一个小门脸的清真餐馆。老板娘年纪比我们略小,帮她儿子打理这个餐馆。我们说起在天水满世界找“碎面”的经过。她们一家都笑了。老板娘介绍,碎面的做法是将上好的面粉和好擀成面片,晾一会儿后切成条状再旋切成长约二厘米、宽约半厘米,形如雀舌的小菱形。因为讲究切面的刀功,费时费力,所以大饭店一般都不卖“碎面”了。做“碎面”是她家传的手艺,虽然利润小,但不愿意放弃。今天我们找到了她家,算“找对地了”。
    虽然早过了晚餐时间,有感于我们的诚意,老板娘下了班的丈夫,亲手给我们下了两碗新做的“碎面”。我又问起天水的“老三篇”。老板娘说秦州的“老三篇”,一般指杂烩、 里脊、炮仗肉,当然回民用的是牛、羊肉。我问还有没有,回答说还有一份杂烩,另两样卖完了。我们于是又要了一份“杂烩”。
    嘿嘿!肚饥食欲旺之时,就着荤素搭配,量足汤多,不油不腻,味道鲜美的杂烩。大口吃着筋道有力,爽滑不黏,精调的臊子,配以香菜,海带丝,浇上油泼辣子,滴上香油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碎面”,啧啧!怎一个“美”字了得。

 

14、麦积山石窟的绝壁栈道

 

 

      SUC58616n.jpg

 

15、有时要登梯子才能看到洞窟中的彩塑

 

 

      SUC58618n.jpg

 

16、在石壁上凿洞,打桩,再塑佛像

 

 

      SUC58620n.jpg

 

17——18 南宅子进门处和门口的大槐树

 

 

      SUC58622n.jpg

 

 

      SUC58624n.jpg

 

fficeffice" /> 


TOP

 

 

      发一小段视频,谢谢欣赏!

    

TOP

先坐打沙发再慢慢看!

 

一段视频 子耿子解说不多,子耿子感叹了几个“好”字

 

我又要发笨问了:如果对着我们的这一面不雕佛像 此面会有绿树林吗?此山还会这么有名吗?

 

SUC58589n.jpg

TOP

回复 4# 子耿子

 

关于槐字的这么多学问 我平时可真没认真过!谢谢子耿子的说文析字

 

以为你们吃时会留下张把照片 也好看看所谓碎面是怎么回事 可惜了!

TOP

         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冯国瑞与地方好友6人相约,徒步进入西秦岭麦积山一带探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原无确定目标的游览,竟变成了麦积山石窟开窟1500多年来,第一次由一批知识分子对石窟文物进行的一次专业科学考察。谁也想不到它会对麦积山石窟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何等重要的意义

 

 1957年,冯国瑞以“文物大盗”被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处境十分艰难。年近花甲,在兰州被逼劳动改造,每日早出晚归,做背冰块上山植树的重体力劳动。1961年,在过苦日子最艰难,整人最厉害的时候,他被迫避居天水,在友人的帮助下,远离人群,躲进云雾山,寄宿旧僧房,汲水拾柴,每日与熊、狼为伴,艰难度日,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即使这样,当他于重病中知道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仍欣喜地说:夙愿已偿,甘心瞑目!一片赤子情怀,让人潸然泪落。
... 子耿子 发表于 2011-8-21 22:29

 

麦积山原来还有一个这样催人泪下的故事,中国可怜的知识分子

TOP

 

      谢谢子耿子的游记,多认识了一座石窟,多认识了一位令人敬佩的知识分子冯国瑞。

TOP

翔实的游记,加上精美的照片、垂涎欲滴的美食,又勾起我西行的欲望!

TOP

回复 6# 乡音

      麦积山地处西秦岭,自然条件好,自古就是风景区,石窟的开凿犹如锦上添花,麦积山也就名扬天下了。我旅游时拍照的敏感度不够,往往在离开后就为错失拍摄素材而懊悔莫及,这一点今后要努力改正。谢谢乡音的欣赏和提醒。

TOP

回复 9# 蔡家湾

    衷心感谢蔡家湾的欣赏和点评!

TOP

回复 10# 残阳如血

   我计划明年也来一趟东北行。谢谢残阳如血的欣赏和点评。

TOP

回复 10# 残阳如血    我计划明年也来一趟东北行。谢谢残阳如血的欣赏和点评。 子耿子 发表于 2011-8-22 22:08

 

那我就计划好到兰州去住一阵子,我们俩“背道而驰”!哈哈!!!

TOP

        谢谢子耿子的游记,多认识了一座石窟,多认识了一位令人敬佩的知识 ... 蔡家湾 发表于 2011-8-22 10:43

谢谢子耿子的文字和图片!收藏了!

TOP

知道天水历史悠久,古迹甚多,但没想到天水风景也这么好,真是值得一去。

每次读子耿子的游记都能学到不少知识,谢谢了!!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

TOP

回复 15# 轻描淡写

    衷心感谢轻描淡写的欣赏与点评!

TOP

回复 16# 呵呵

     谢谢呵呵欣赏。不管是国外还是祖国大地,任你和楚牛兄游走,真是让我羡慕。

TOP

我呢 明年有可能去西安宁夏等 ,因听到了孩子们在商量安排明年的方向。

TOP

回复 6# 乡音       麦积山地处西秦岭,自然条件好,自古就是风景区,石窟的开 ... 子耿子 发表于 2011-8-22 22:03

 

呵 摄影与旅游同行时,它也变成了一门遗憾的艺术?  可是,能看到子耿子图文并茂的游记 我们觉得已经很开心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