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农村有个饮食习惯——每天要吃一餐“点心”。 fficeffice" />
农村平时一日三餐,两餐米饭,早餐为粥,有时晚餐也吃粥。农忙时晚餐以吃饭为主,早餐吃粥,会有糕团之类。但,不管农事忙与闲,下午必加一餐“点心”。吃“点心”很简单,如果没有糕团,便吃午餐剩饭,被戏为“扒冷饭”(有偷情的含意)。用开水泡或烧一烧,称泡饭粥。湖乡由此每日“出工”分三个时段吃四餐;早饭后,六时半至十一时为上午,中饭后,十二时至下午三时为中午,“吃点心” 半小时,五点半收工,此时天快已黑了。(江浙天日出早)人称:三餐九碗时时饥,四餐八碗时时饱。可见多吃一餐还可省一碗饭。
农村与城里一般勤俭人家,都习惯吃 早籼,俗称“籼米”,烧制的米饭,虽粗硬,但能耐饥,价亦便宜。富裕之户,以吃晚粳为主,米饭较香软。逢年过节,也吃糯米和面食品。
烧煮干饭,淘米要三次,加水烧煮,并习惯铺以“饭娘(剩饭) ”,这样能使早籼米饭更松软。机关食堂和饭店则以竹笼蒸饭。先将米水浸上三、四小时,加水烧至米化,然后捞到蒸笼上蒸,蒸至米粒柔而无核,便可食用,柔软喷香。一般的饮食店出售米饭,每碗堆如塔尖,俗称“门板饭”。大点饭店则是的另一蒸法,即将晚粳米淘净,放在钵头或碗内,加水蒸熟,米饭香软。烧稀饭习惯有两种做法:一是将隔夜饭,加水烧 滚,称为“泡饭”。童谣说:“冷饭头儿茶泡泡 ,腌菜酱瓜吊一吊”,意思是腌菜酱瓜过泡饭。二是用米煮粥,亦可加绿豆、豌豆、 红枣烧制成粥,可作夏令点心食用,秋冬以红薯为主。
湖州也种小麦,因为麦秸硬,作蚕簇立得稳。社员却很少吃面制品,馒头包子要“老面”,麻烦不说,发得泡泡的,攥在手中只有一团,那象米粉团子结结实实地。社员除了压些面条、摊两张饼,大多作公粮上交。食堂则不同,米粉团子要去磨粉,面粉可用麦子去面粉厂换,方便多了。
湖乡缺柴;烧火全靠农作物的茎杆,桑枝、黄麻杆、瓜豆类茎蔓,最大宗是稻草。湖乡烧饭大多人家用两眼“行灶”(灶台),烧火处的炉灶口有烟道联通后引到厨房外。烹调不甚讲究,先炒菜,荤腥以鱼为主,即便宜还新鲜。抓把稻草,一扠大小,展成扇形挽个圈,把稍部在根部缠绕一下,塞进圈里,这便是草把。一个草把点燃,锅热,放勺油。第二个草把放进,煎鱼,鱼皮刚黄,灶膛火也差不多了。盛起,再放进个草把炒其它菜。放水,下米,掺上“饭娘” (剩饭) ,盖上平锅盖。二三个草把,水开,用锅铲抄底推动一下,搁上“井”字竹蒸架,把刚才炒过、半生不熟的菜搁上。换用高锅盖,顶多二个草把,饭“收了水”菜也熟了。余火慢慢地煨,渐渐闻到了锅巴香……
许多“知青”的第一课,就是“烧柴”。在城里烧煤球,升火封炉也有父母负责。现在面对一个“张着大口”的灶膛,犯怵了。首先扎不好“草把”,太紧不易点燃,太松“草把”会散,还没起身去炒菜,灶膛一阵大火,“柴”变灰。点草把也有“学问”,点草把要点圈里的稻草稍部。根部偏硬,不易点燃。还要避开散乱的稻草叶,干枯的稻草叶遇火便会燎燃,星火点点四下飘,满屋是灰,弄不好头发、眉毛会“遭殃”。哪个“最革命”的“女知青”烧第一餐饭,就守着灶膛哭了。隔壁女主人闻声赶来,只见满灶膛的稻草,满地火柴梗,原来她又急又怕,划燃火柴便朝灶膛扔,一盒火柴划完,灶膛的稻草还没点燃。
烧柴灶还得注意扒空灶膛的中部的灰,要形成一个“窝”。“人要真心,火要空心”。灶膛里形成一个“窝”,草把被架空,燃烧的火会旋转,火势大,草把烧得透,外围余火能保留时间长。你再放草把时,不须点,用火钳将灶膛拨动一下,灰中的余火便把草把引燃了。
饭“收了水”,余火慢慢地煨时,你可将鸡蛋埋在祡草灰里。等上半个小时,取出。农村称之“煨蛋”,说“大补”!疗效如何,我不知道,但吃起来特别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