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卷成都知青档案流失
被当废品处理在网上叫卖
84卷知青档案究竟从何处流出,最近赵建强常困惑于这个问题。
今年4月,一家旧书网,售卖成都知青档案,共84卷,标价12500元。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听闻后批示,要求彻查。
赵建强是成都市档案局副局长。此次事件令他感到责任重大。
成都市档案局接收的知青档案一直不完整。数据显示,在2010年中旬,有近七成的知青未能在市档案馆找到自己的档案。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办理社会保障。甚至有知青为此去市政府请愿。
市档案局的一名知情人告诉记者,每个机关部门在处理知青工作时,都会形成知青档案。有些单位不将这些档案移交档案局,而直接卖给废品回收站。
赵建强开始派人调查,他发现,此次的84卷知青档案,是原成都市知青办的工作文件。如今知青办早已撤销,所有文件都归由人保局(即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局)管理。于是联系人保局,令其自查。
6月21日,成都市档案局接到人保局传真,有新的自查结果。但这个结果,出人意料。
人保局的调查结果,非但没有清晰档案从何处流出,反而将其推入更深的谜团。
网上叫卖知青档案
旧书网上售卖知青档案,是徐东升发现的。他是成都市档案局接收征集整理部的工作人员。
4月13日,他在网上浏览,看见一家旧书网贴出8张照片,全是成都知青上山下乡的资料。每份资料都用牛皮纸封包裹着。
它们的标题分别是,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安置办动员知青上山下乡和支边的报告、1964年知青返蓉的发言稿、1977年知青回老家农村插队落户的介绍信存根,以及成都市革命委员会知青办(简称“成都知青办”)1979年至1980年的知青名册等。
当时徐东升认为,这些资料可能是原成都市知青办的工作文件。按法律规定,政府机关的工作文件属于国家档案,任何组织、个人严禁倒卖牟利。
徐东升于是自称“老知青”,与档案卖主钟家强取得联系。
4月15日上午,徐东升到其家中,一进屋,看到那些卷宗,堆放在床边凳子上。翻阅后,徐东升确认,这些卷宗均属国家档案。
4月20日,徐东升带工作人员再去钟家,并告知贩卖国家档案属于违法,要求他将卷宗赠给档案馆可给予适当奖励。钟家强提出奖捐励9000元。双方未达成一致。
此后,钟家强依旧将档案挂在网上贩卖。
他还曾对扮成买家的记者保证,“绝对都是原始档案,如果是再版,就没有价值了。档案局的人联系我,不准在网上出售,还让我捐赠,但我没同意。”
5月5日,当地媒体披露此事。6日,档案局向派出所报案,将档案追回。
钟家强对警方说,他是从一个废品收购站购得这批档案。当时他们有4人,每人分了一部分。其他人手中还有类似的卷宗。
后来,警方又先后4次前往钟家。其家人说,他已外出打工。
成都市档案局一名知情人说,“因为警方没有拘留当事人,导致追查不到那个卖废品的,并且也不知道剩下档案的去处。”
谁将档案作废品卖?
5月6日,市档案局接到领导批示,要求严查档案如何流失。
成都市档案局着手调查,究竟是谁把知青档案卖给废品回收站。但随着调查深入,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查清。
成都市知青办在1981年已并入劳动局,交接人员未对档案登记造册,导致知青档案数目不清。这期间就有可能出现档案流失。
劳动局又于2010年与人事局一同,合并为成都市人保局。
5月20日,人保局出具了一份《知青工作文书档案调查情况》。该“调查情况”称,关于当时的两位经手人,一位年事已高,记不清状况,一位长期不在家,联系不上。现在无法对档案流失情况做详细说明。
知青档案流失后,市档案局和人保局有过一次会谈。市档案局一名知情人说,会上人保局表示,这两年他们曾销毁过一批知青档案。
按法律规定,机关单位必须将档案分为永久档案、长期档案和短期档案。前两者必须移交档案局,只有短期档案可以自行销毁,但必须留有销毁记录。
上述知情人说,流失的84卷知青档案当时被定为短期档案,而人保局拿不出那份销毁记录。
他认为,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原劳动局错分了档案,将应移交的档案归入短期档案,又将其当作废品,卖给回收站。
6月8日,记者到成都市人保局了解情况。该局宣教处副处长杨海云称,这是30年前的事情,中间工作人员换了几拨,情况还不清楚。目前市档案局正牵头调查中,到一定程度会有说法。
市档案局的上述知情人告诉记者,他们曾于1999年,从劳动局“抢救”回了一批知青档案。
1979年全国档案系统工作恢复,规定机关单位每20年须移交一批档案。1999年,市档案局接到劳动局的移交档案申请,派人去接收。
当时去接收档案的是杨晓蓉和她的同事。他们在接收档案时,发现一些随意堆放的散乱档案,经询问得知是原知青办的档案,正准备处理;杨当即指出这批档案很重要,应该移交给档案馆保存。
由于这次“抢救”,档案馆有了知青档案166卷。这是档案馆从劳动局处,接收的唯一一批知青档案。
私卖档案不止一家
6月21日,人保局给档案馆发去一份传真,令整个调查峰回路转。
传真的大致内容是,人保局找到一张原劳动局于1999年出具的收条,当时他们交给档案局的知青档案是500多卷。收条上是杨晓蓉的签字。
记者电话联系杨晓蓉。杨承认从劳动局拿回过这些知青档案。但为什么拿回500多卷,档案馆只保留166卷,剩余的300多卷哪儿去了?
杨晓蓉说,如果有剩余的档案,一定是退回给劳动局了。对于在整理中,是否见过这84卷知青档案,杨晓蓉表示,时间太长,她也不记得了。
档案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其实按照正常接收程序,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收条。
正常的接收程序是,档案局工作人员去劳动局,检验他们整理得是否合格。若合格了,劳动局会再派人,将那些档案送至档案局。
档案局的知情人告诉记者,但在现实中,一些机关单位常会缺乏专业的档案整理人员,他们就会把档案私下交给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忙整理,并支付一定费用。
“现在就很难查清,究竟是谁错分了档案,又是谁将其卖给废品回收站。如今对方也可以认为是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做的。”这名知情人说。
市档案局政策法规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其实很多机关单位都会将一些国家档案也包括知青档案,卖给废品回收站。“比如到移交时,若一时忙不过来,有的就当废品处理;有的就移交一部分,扔一部分。”
王宏(化名)是一名知青档案的收藏者,他曾先后从原成都市糖酒公司、前进机械厂等单位,买到过完整的知青档案,“他们把我叫过去,一次性处理给我。价钱三百、五百、一千、两千不等。”
2002年,他从原成都市某公安分局买了一部分档案。“当时对方是作为废纸卖给我的,几毛钱一斤,我花了200元买了一千多份知青档案。”
赵建强认为,造成档案流失的根源在于,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和缺乏专业的人才。
据档案局相关人士介绍,档案局每年都要给各单位培训档案管理员。档案管理人员流动速度太快,有的刚培训完就被调走,来年又要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呈两极化,要么年纪特别小,要么年纪特别老。
“档案一旦流失,就会对社会造成影响,比如会影响知青办社保。”赵建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