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经常看到父亲在研究一些问题时不断地进行计算,无意中见证了计算工具的演变。加上我父亲从不乱丢东西,即使是文革中抄家退还的物品,很多已经无法使用,但他还是保留下来,现在拿出来看看也很有意思。早年,我看他用得最多的是计算尺,好的计算尺不仅可以加减乘除,还可以进行开方、三角函数等运算,当需要进行精度较高的运算时,就得查多位函数表了。
大约在1980年代初期,我父亲在开会时得到一个赠品,是数码管显示的计算器,尽管其只能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但只需按几个数字,运算结果瞬间就显示出来。这对我来说,已是十分神奇了,还曾把这个计算器带到资氮,向我的朋友和同事炫耀。
再后来,有了能当定时闹钟的计算器,也曾使我们感叹国外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当有了带函数的计算器后,大部头的函数表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1980年代的中期,我父亲又托在国外的亲戚买了可编程计算器,这样就可以实现比较复杂的代数运算了。
但由于可编程计算器的容量较小,当用不同的方程式运算时,需要重新输入程序,既费时又容易出错,所以我父亲干脆买了几台可编程计算器,不同的计算器用作不同的方程运算,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改革开放后,我母亲第一次出国到美国探亲,把我外婆给她的零用钱攒起来,买了一台刚刚问世不久的个人计算机——Radio Shack TRS-80,只要接上显示器和电源即可工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简直不知叫什么,计算机的内存只有16K,所谓外存就是一台砖头录音机,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但它确实是一台具备现代计算机架构的个人计算机,而且可以用BASIC语言编程,它也成了我学习编程的启蒙工具。说起这台计算机,还有一段趣闻。当我母亲带着这台计算机从广州入关时,在当时的海关报税表上,中英文的表述不一致,在同一栏目中,中文写的是计算机,而英文写的是计算器(calculator)。我母亲如实填了一台(按当时的政策,是可以免税带一台计算器入境的),当海关工作人员要我母亲把计算器拿出来给他看看时,我母亲拖出了一个大纸箱,把他吓了一跳。他作不了主,喊来了当班负责人,了解到我母亲是大学教授,这台计算机是用来科研时,就同意免税进关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快又出了袖珍版的TRS-80,内存也增加到了32K,还配上了彩色绘图机,可以绘出很漂亮的曲线图。
再往后来,IBM PC/XT/AT、286、386,……,直至今日的多核CPU的个人计算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例如我们学校现在的国产高性能集群计算平台,其运算能力已达每秒十万亿次,远不是当年的数学表和计算尺所能比拟的了,而且稍感安慰的是这台高性能计算平台自从投入运行后,一直是每天24小时满负荷运行,CPU利用率保持在90%左右,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预测,多少也反映了我们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有所提高。能见证和参与计算技术的演变,也还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情。
|